父母过多地“教导”孩子,会使孩子习惯于服从,而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父母的附属物,缺乏独立意识。如果孩子像影子一样跟随、服从父母,那将是十分可怕的。
许多西方教育学者都认为,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做等于是在告诉他们,我们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勇气,我们使他们感到危机、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要处理的问题的基础上的。为了使我们成人只顾自己保持不可缺少的角色和形象,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
孩子们能自己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干万别替他们去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则。
西方教育中这种对孩子独立意志的重视,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经过近代教育观念的变革,人们注意考虑到了孩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能力范围和性格特点,但是放手让孩子去锻炼去挑战困难,以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质,这种传统意识并未遭到摒弃,很多家长和教师甚至认为这是比传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职责。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希·曼就曾回忆过在孩提时代常常跟随父亲进城下乡时的情形,他从那时起自上而下地认识了社会。这也要归功于父亲有意地对他进行独立人格的塑造,增强他的自我意识。亨利希·曼回忆说,“和父亲一块儿走在街上,是我礼节方面最严格的训练。我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地位来回答或招呼不同的对象。”
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要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要解放成长者的内1部力量,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在不同年龄段会有所偏颇,表现在幼儿时期,多数依赖母亲,因为他们的母亲喋喋不休的“教导”像一个枷锁桎梏着他们。这个观点,也许冒犯了许多女士,但这却是个不幸的事实。
所以,素质教育主张现代家庭,父母要让孩子从“保姆式”教育中解放出来。
要对孩子进行自主教育,首先要注重孩子的个性教育,而个性发展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的发展,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源。
编者按:
素质教育研究开发,强调唤起孩子的自主意识,父母应以顾问的角色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开发自身潜能。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