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星期四,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三年级的黄同学却没有去上学。
“我女儿从5月11日凌晨开始发烧,后来发展到上吐下泻。12日住院治疗后,一天腹泻多达27次。
经取样检查,医生诊断他得了都柏林沙门菌肠炎。16日出院后就呆在家里养病。”
这名同学的母亲黄女士怀疑孩子患病与吃了学校课间餐供应的面包有关。
学校,本是让孩子健康成长、传道解惑的纯洁“象牙塔”。小学生,更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祖国的希望。
然而“花骨朵”被送到了“象牙塔”,得到的不是肥沃养料、茁壮成长。
却是189名小学生上吐下泻集体就医,病的何止是孩子的身体,伤的更是家长的心。
试问,如此“伤人”的学校,家长怎能再次放心让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统一采购面包让学生在学校吃饱,本是温暖体贴之举。
却被爆出面包厂家脏乱差,且已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停止营业。
那么笔者想问:被停业的面包店缘何入得了学校采购员的“法眼”?
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猫腻?难道一幕幕浮出水面的“潜规则”只是想成为博人一笑的“黑色幽默”?
学校采购本应遵循严格的规定,不仅要考察供货单位供餐能力、食品安全。
更要到货后学校采购部门注意查验,建立台账,确保让孩子健康成长。
然而却出现了一幕幕荒唐事件,供货单位脏乱差、已被叫停,却能中标。
劣质产品未经检验,就给教师和学生食用,导致百余人集体就医。
究竟是谁给了一个没有资格的单位“一路绿灯”、“保驾护航”?
又是什么原因使采购员敢于“睁眼瞎”?答案无疑是采购政策存在漏洞、监管出现松懈。
笔者认为,价格、安全屡次出现“猫腻”应得到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应及时砸破采购暗箱,建立健全采购监督问责机制 ,强化对采购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将采购招标流程在阳光下进行。
采购者更要高度自律,学会慧眼识珠,只买对不选贵,拒绝让残次品再次“入围”。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