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择优择校平台
智择优课堂 亲子沟通之如何与叛逆孩子沟通

首页 > 教育方法 > 导师专栏 > 正文

浅析教育爱在现代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宋丽君来源:本站首发

作者:宋丽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摘 要】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会过多地追求物质,而忽视了精神的给予,这对人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样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教育也为追求名利而铺路,成为一种工具。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多了不少强制性的权威教育方法,少了些许关切的充满爱的敏感的眼神及鼓励性的话语。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让教育爱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育爱的概况出发,在让大家理解什么是教育爱的基础上,进而说明教育爱在现代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并在最后提出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爱。

【关键词】教育爱 教育工作 作用

引 言

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精神,教育的实践即爱的实践。

但是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而忽视了教育本来的目的。本文从教育爱的定义、内涵、实质、来源和特性出发,在对教育爱进行透视的基础上,分别从五个点阐述了教育爱在现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说明教育爱不仅仅能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还能通过教育者本身的一个变化,促进学生的进步,从而让“双方合作”达到教育工作和谐美满的结局。同时,本文还提出六个更好实现教育爱的方法,让教育爱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在结尾,还重点强调了教育爱的重要性,也提出教师应通过实践让教育爱促进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教育爱的概况

(一)、教育爱的定义

从广义说,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和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爱都属于教育爱。狭义的教育爱,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

教育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而且还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由于在教育实际中教育爱主要是通过教师执教行为表现出来的,所以常常有人把教育爱称为教师爱。

(二)、教育爱的内涵

1、无条件的爱

成人对儿童的关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条件的 ( 如果儿童做了某些事情,他可以得到关怀,相反,如果他做了另外一些事情,他将得不到关怀 ) ;一种是无条件的 ( 即无论儿童做了什么,都可以得到关怀 ) 。教师仁慈体现出的一定是无条件的关怀和爱心,不因他们的容貌、出身、性格及学业成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现代教育理论一直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含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学生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因而教师的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必要;第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难免会犯错误。教师的爱很多时候集中体现在有问题的时刻和有问题的学生身上。它是一种高度的宽容和耐心和理智的态度的体现。

(三)、教育爱的实质

教育爱是教师的专业行为,实指教师必须承担的专业责任和履行的道德义务。教育感情没有亲情的血缘性和友情的依恋性,但有因为教师职业而存在的责任性,更具有原则性和稳定性。教师应以善意对待所有学生,决不容许对任何一个学生怀有恶意,也有理由要求教师尊重所有学生,决不容许教师以任何方式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四)、教育爱的来源

1、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包括对职业认识、信仰以及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认识上, 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并通过良好的职业理想,产生发自内心的教育爱,是教育者对其本职工作的爱。

2、内心的责任感

指教育主体把遵循职业道德规范视作内在的道德需要和自身必须履行的使命。在内心的驱使下,教育工作者会尽自己的全力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3、教育实践与教育爱的统一

教育者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领悟到教育的价值,形成强烈的内在动机,促使其产生探索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愿望,并在实践中不断反复实践探索。

4、爱的相互作用

教师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学生也用爱回报,因而使教师内心形成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教育内在动机,加深了自己的教育爱。

(五)、教育爱的特征

1、理智性

教育爱是有原则的。教育本身是希望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可以变得更好,因此要求教育爱必须是理智的、严格的爱,而不应该是溺爱。在这理性的意志中,老师既要给予孩子爱,同时也要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2、超越性

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爱;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宽恕。因此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时,一是学会宽容,二是帮其改过,要帮学生认识到错误,让他明白怎样做才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有爱的情感和爱的理性的统一。

3、广泛性

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即教育爱要求的不是对个别学生或少数学生的爱,而是现在素质教育中所讲的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二是对教育对象发展的全面关心,即教育爱要求的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能否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而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4、引导性

它指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具有教育意义,要体现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和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引导。教育爱的特点不只在于对学生给予关心爱护,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教育。它是以对学生的爱为基础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使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也能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从而实现它的引导性。同时也要使爱的情感和行为富有激励性,这样才能使教育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爱在现代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一)、教育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第三层次的需要,当这需要被满足的时候,会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人的一个内在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诸如温暖、同情、关怀和爱护等方面的积极情感,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若能够多方面地获得归属和爱,会促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如:积极、乐观向上;相反得不到这些归属和爱的孩子会在个性上形成某些不良的特征,如孤傲、消极等。因此,给予孩子更多的教育爱,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

(二)、教育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样的,爱也是相互的。如果学生感受的老师对其的爱与关心,学生也会积极地回应这份爱,会对老师的教育更为轻易地接受和吸收;反之,若老师只是为完成教学工作而进行教育,学生更多的是感到无聊和不愿接受。因此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能够扩大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力。

(三)、教育爱让榜样的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友善、亲近和期望,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也会使老师吸引着学生,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模仿者老师的言行,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养成宽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起着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为人处世的知识和技巧,更好地将其内化于心,让教育工作变得简单,使其影响更为深远和持续。

(四)、教育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热切的期望和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着可以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教师的爱作为积极的情感中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一个简单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或者亲切的问候语都会使学生萌生不断进取的信念。拥有教育爱的老师待学生为主体,尊重、信任学生,会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减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阻力,让教育教学工作更为顺利地进行。

(五)、教育爱是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源泉

教育爱是教师在对职业的认识、职业理想的形成和内心责任感的趋势等方面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趋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领悟到教育的价值。与此同时,激发教师内在工作动力和潜能,促使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如何实现教育爱

(一)、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

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反之“其身虽存则其教已废”。教师具备美好的师德师风,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教育爱的形成是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前提,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恪守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起到积极的模仿作用。纵观中国历史,历代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必定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如孔子提出“仁”,其座下弟子三千贤人。

(二)、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爱只能用爱来衡量,理解只能用理解来赢得,尊重只能用尊重来换取。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为治学的严谨要求,更表现为他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理解学生要求老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教师应当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要相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与他本身的努力取得成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出本质力量,更加从心底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

(三)、用真心对待学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有着巨大的感召力,使被教育者在互尊互爱、水乳交融的感情环境和人际氛围中受到感染熏陶,通过感情的力量优化教育效果,激励学生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设计自我,实现教育目的。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诲。同时老师也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

(四)、宽容犯错的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宽容之中爱的存在,这就要求老师有一颗宽容之心。教师要把严厉教育与爱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认真做事、诚实做人。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让学生理解老师不是与他们过不去,而是希望他们今后不再犯同类错误。同时“爱心”应该要普洒全体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必须克服自己的成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上进的学生,激励学生正视自身的价值和优势,认识自己蕴藏的丰富的内在潜力,从而让学生走上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正确道路。

(五)、要用耐心、责任心去感化学生

实践教育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师爱必须具有耐心,这是由教育的长期性与反复性决定的。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与实践才能成功。教师绝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需要坚持正面教育,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经常性地作耐心细致的思想转换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师爱还必须具有责任心。在责任心的驱使下,教育工作者会尽自己的全力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会想尽办法地为学生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会是以学生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六)、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让爱表达到位

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指出:“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一方面,由于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总习惯以“威严”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会很惧怕老师。另一方面,由于沟通和交流的错位,信息无法很好地传递。因此,如何让教育爱很好地表达到位,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教师除了学习运用语言、教态及其它手段外,还应当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掌握不同的沟通和表达技巧,适时适机适当地“因材施教”。

四、结语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它是学生追求进步的潜在动力,是顺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前提,是促进学生情感和人格健康发展,激发学生智力活动兴趣的内在助推器。因此教师要确立职业情感培养标准 ,强化教师职业意识 ,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 ,让“教育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蕙.现代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 (第33-46,80-95,239-276页)

[2]张钦.普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4).(第243-270,303-337,392-414页)

[3]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第47-53页)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11) 赞一个

智择优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


智择优择校平台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六问家长

家长指南

求助流程

关于免费

关于保障

机构指南

认证基本条件

学校认证流程

学校认证协议

智择优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