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享受到最大的爱,如果这种爱仅仅是向儿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溺爱,甚至还没有脱离动物的本能。只有把大家给予他(她)的爱转化为他(她)对大家的爱,这才是理性的爱,才是爱的升华。当年幼的孩子学会了关照父母之后,在未来的时间里才有望做到爱岗位、爱祖国、爱人民!
一位叫李雷的孩子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知道了父母的艰辛。
身为独生子的李雷上小学时对父母缺少关切之情,不能正确理解父母的爱心,父母为此感到伤心。李雷的父亲苦恼之下在智择优教育择校网在线提交求助表单,请教了家庭教育专家孟老师,孟老师听了他的诉说深表理解,教给他一系列方法。
双休日李先生骑车带李雷到公园里玩。看完各种动物的表演,李雷十分兴奋。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李先生问道“你觉得骑车有意思吗?”李雷说没骑过,不知道是否有意思。李先生问他想不想试一下,李雷高兴地表示同意。于是李先生骑坐到后车架上,双手伸直了把住车把,李雷跨到大梁上骑车,凭自己的操作使自行车滚滚向前,自然使李雷兴趣陡生。可他毕竟还小,骑过800米后就有些体力不支了,额头上也渗出了小汗珠。最后他喘着粗气停下来,好奇地问:“爸爸,你骑车带我上学也这么费力吗?”李先生说:“尽管我力气大些,不过每天也都挺累,尤其是上坡时更费力气”。星期一李先生照常骑车带儿子上学。骑到一个上坡处时,坐在后边的李雷忽然跳下来,用一双小手推起车来,李先生心满意足,真诚地说了一句:“感谢儿子,你现在知道关心别人了,这太使我高兴了。”
李雷为什么变了?是教育专家孟老师教给李先生的方法起了效果——让孩子多体验。体验到别人的疾苦,才能激起爱心或同情心,从而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关照父母的习惯。如:当爸爸下班回来,教育孩子:“爸爸,您辛苦了,我给您拿拖鞋!”等爸爸换完拖鞋,再及时提醒孩子给爸爸端杯水。吃饭时,爸爸没回来,要提醒他给爸爸留饭或耐心等待爸爸。当他们学着要给父母做一点事时,哪怕是给妈妈倒杯茶、给爸爸拿支笔,父母都应该给予鼓励。经常让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也很必要,只有在他们有了切身体验时,他们才能领会父母照顾他们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力量帮父母做事,为父母分忧解愁。父母要使孩子懂得:在家庭中,他不仅有享受父母爱抚的权利,同时又有自己应尽的义务。比如,听从父母对于饮食起居、生活制度和用品购买的合理安排,乐于接受父母的正确要求,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在这种和睦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对父母的尊敬就会自然养成。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关照父母的习惯?孟老师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让孩子从小养成尊敬父母的习惯。
天下万千父母心,皆望子女能成才。从根本上说,孩子能够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才,就是对父母的最好的报答和最大的尊敬。同时,尊敬父母这种道德情感,又具体地表现在一些日常的习惯上。父母应从小让孩子养成这些好的行为习惯。如:听父母说话要专心,父母招呼要立刻答应;出门要告诉父母,回家要先向父母打招呼;对父母说话要恭敬,要听从父母的正确管教;自己在家外的情况要常对父母汇报,不要隐瞒;不随便弄脏衣服,珍惜父母的劳动,逐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影响父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关心父母的健康等。
2、父母应树立自己的威信。
有威信的父母才能获得孩子的尊敬。父母的威信,严厉打骂“打”不来,单纯疼爱“疼”不来,用钱买它“买”不来,反复说教“说”不来;只有在他们自己模范行为的影响下,在他们对孩子的帮助中,威信才能真正树立。
3、父母的威信来自他们的事业。
当孩子闪动着好奇的眼睛开始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向他说明自己的工作。比如,爸爸是一位建筑工人,他可以指着新建的大楼告诉孩于,会有许许多多的人高兴地搬进去住。妈妈如果是一位教师,可以因为学生的进步,而在孩子面前喜形于色。“爸爸妈妈是人民所需要的,他们在为社会做贡献。”在孩子心目中的这种自豪感,是父母树立威信的基础。
家庭教育专家孟老师推荐您继续阅读:【QQ:2957130025】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2)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