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择优择校平台
智择优课堂 亲子沟通之如何与叛逆孩子沟通

首页 > 教育方法 > 导师专栏 > 正文

如何培养孩子自控力的4大要领,父母必看

admin来源:原创

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是许多青少年常见的现象。我们经常听说孩子们因为一时冲动而与同学发生争执,甚至头脑发热而拔刀相向,最后造成悲剧的事件。冲动,除了青少年由于进人青春期拥有活泼好动,容易侵犯别人的特性以外.父母教育的不当,也是造成孩子缺乏自制力,遇到事情容易冲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吧!

如何培养孩子自控力.jpg

经常有同学向老师告健健的状,说他又欺负了哪个女生或和哪个同学打架了,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通过观察老师发现,每次健健都是笑着去和同学玩,但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发生冲突,把比自己弱小的同学弄得哭哭啼啼。老师责问健健,他总会哭,说自己其实也想和同学和好,但就是常常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控制不了自己。多次谈心后,老师发现健健的行为和他父亲的教育方式有关。他爸爸的教育方式很简单:无论生气或爱都用打来表达,一旦健雔不听话、不好好吃饭或不好好学习,肯定要挨打。

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发现,父母教育是否得当,对孩子自制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故亊中的健健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本想和同学和睦相处,但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和同学争吵,原因就在于父亲的粗暴教育。让孩子也形成只要一言不和就喜欢动用武力的恶习。所以,家长对孩子冲动、缺乏自控力的缺陷是必须承担责任的。

实验证明.拥有较好的控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专家老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群四岁的孩子被带到一间陈设简单的房间,老师告诉每个孩子说,他们可以马上得到一顆果汁软糖。但是如果能坚持不拿它直到等他外出办事回来,就可以得到两颗糖,,说罢便离去了。当他回来后便兑现承诺。然后,老师跟踪了这些参加此实验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他们发现,在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

那些在四岁时能以坚持得到第二颗软糖的孩子通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经不起软糖诱感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易受挫、比较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组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都非常高。

良好的自控力不仅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也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或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就会经常和他人发生摩擦。我们可能就会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剥夺他人的权利,我们自己的权利也会受到威胁,我们会常常与别人发生冲突,违反社会规则,失去耐心,因而失去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成功的自我保障因素。

良好的自控力需要从小培养,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呢?

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些孩子在学前阶段没有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按家长、老师要求做事的习惯,导致入学后依然我行我素,不愿意遵守纪律,从而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如果孩子让他养成了玩具乱扔,文具乱放,不按时起居,不正经吃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习惯,大了就很难矫正,所以必须从小加以训练。

第二、制定制度并长期坚持,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坚持性是取要的非智力因素,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行动的目的性,循序渐进地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把严格要求和良好激励相结合。

第三,对于容易冲动的孩子,给他们缓冲调整的时间。

许多孩子无法突然完成从一种行为方式向另一种方式的转变。家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四,一旦孩子犯错,家长先要冷静。

调查显示,孩子冲动地做完一件错亊后,会有深深的悔意,非常害怕,非常自责。这时.家长应该尊重、留意孩子的感受,分析原因,用自己的经验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危害,必要时可让孩子承担他可以承受的责任。从而给孩子一个可以认错改正的宽容氛围。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智择优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


智择优择校平台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六问家长

家长指南

求助流程

关于免费

关于保障

机构指南

认证基本条件

学校认证流程

学校认证协议

智择优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