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某报载,江西省某小学为了使学生口袋里的零花钱不乱花,办了个“儿童储蓄所”。该校在储蓄所“开了户头”的学生竟达90%,全校1000余名学生,存款额达4万多元,小银行成了大银行,这是老师们始料不及的。
孩子这么多钱是从哪里来的?
一、来自长辈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一到春节,孩子拜年,长辈们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爱,给的压岁钱动辄上百元。过完春节,不少孩子就成了“千元户”,甚至是“万元户”。
二、来自“奖金”。一位学生,期中考试语文、数学都考了100分,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层层“颁奖”,一次就得到了奖金600元。
三、来自平时数额不等的零花钱。
孩子手头有了钱,就想着花。据智择优的调查,现在入学幼儿园的孩子人均月消费已经突破双职工家庭收人的50%;中学生更高,已达65%。这么多钱孩子又是如何花的呢?
据调查,买零食、买玩具这两项占了现在孩子消费的前两名,还有的孩子学着大人的社交活动,请同学吃饭,去KTV。这些成人式的消费方式也因为孩子手头的“富裕”而逐渐影响到孩子平时的生活。
南方某省有个“大款’,一时高兴,把5万元人民币划入了还在读小学的儿子账上!从此,孩子“牛”气十足在家里,生活起居由保姆侍候;在学校值日,作业、雇人完成。结果这位原本成绩不错的孩子很快在学校里存款成了一,学习成绩也成 了一——不过是倒数。
除了一些大款之外,大多数父母真的那么有钱吗?让我们听听一些父母的说法:“即使我们再苦点,也不能委屈孩子,不能让人家看不起。”原来大多是虚荣心在作怪。很明显,用金钱刺激孩子的做法,只会使孩子滋生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处理得不好,孩子容易养成“一切向钱看”的心态;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想享有权利,不想尽点义务,甚至走上邪路。如此下去,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很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上丧失殆尽。
许多孩子不懂得节俭,有时并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家长负有相当的责任。社会上许多传媒起劲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的享乐主义,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也花样繁多。出于疼爱“独苗苗”的心理,有些父母一边对孩子乱花钱的行为百般迁就,一边自己就有着不良的消费心理——攀比、赶时髦、喜新厌旧等等。时代发展了,人们富裕了,消费观念的改变自然无可厚非,但是收入增多应该使我们吃饭更讲究营养,而不是大吃大喝,吃不掉就扔;穿着更加舒适美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品牌,追求高档。这样的道理,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牢记在心。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