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对物品的需要
一般来说4-5岁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纯粹就是因为喜欢。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还不懂得别人的东西未经许可不能随便拿的道理,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学习判别的能力。
因此,家长要帮助儿童区别自已的和别人的东西,并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当一个孩子已经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已的,什么东西是人家的时候,明知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不光彩的,但是看到别人的东西好,又控制不住自己,故意把别人的东西悄悄地带回家,这就属于是有意偷窃了,对此,家长不能姑息迁就,也不能粗暴解决,应认真对待,寻找针对性强的矫正方法。
家庭的不良影响
在心理咨询门诊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长教育不当及家庭不良影响有关。
有时,问题虽然出在孩子的身上,但根子却在父母这里。比如家长爱占小便宜,在外面沾了小便宜,便在家里沾沾自喜,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悄悄地跟着学,随着沽小便宜的愿望逐渐增加,孩子往往也沾上小偷小摸的行为。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愉窃行为时,有的家长姑息不管,有的家长棍棒相见,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孩子走向极端,滑得更远。应该说,孩子偷窃,家长是有责任的。
偷窃是一种条件反射
我们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孩子在偷窃之前,往往先有说谎、厌学、吸烟、逃学等不良行为。如果这些不良行为未经发现并及时进行教育,很易发展成偷窃行为。一般是先从家里小偷小摸开始,一且成功后,就从家里渐渐偷到社会,从小偷小摸发展到见了别人的东西,不管是否需要,都要把它偷到手的恶习。也就是说,偷窃已形成了条件反射。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