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把引起别人不安甚至恐怖的敌对性和侵犯性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这类行为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打人、咬人、唾人、骂人等。在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呢?让我们来看看在孩子打架时两位家长的不同态度。
一天,两个孩子为一点小事打了起来,一个孩子的父母看见以后,抓过自己的孩子,打了一个耳光,对孩子说:“不许跟人打架!”说完就走了。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听说孩子和人打架,急忙赶来,把两个孩子一起领回家,让他们坐下来轮流申诉,问清孩子打架的原因。待他们情绪稳定了,对他们说:“你们俩今天为了这点小事打起来,是不应该的,小朋友应当团结友爱……”经过这位妈妈的耐心教育,两个孩子互相望望,都笑了,表示以后不再打架了。
上面说的两位家长对待孩子打架的态度,您一定会觉得后一个小孩妈妈做得好,对吗?是的。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采取的态度就不是这样了,往往采取严惩重罚,孩子的攻击行为非但不减轻,反而变本加厉,不但家长对这样的孩子束手无策,教师也感到棘手。儿童的攻击行为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都有害,必须及早教育和纠正。
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内驱力的结果。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攻击行为是对于挫折的一种反应。还有人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从学习中获得的。有人指出,挫折或愤怒的警醒,可促发攻击行为。
根据有关调查,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从性别来看,男多于女;从独生与非独生来看,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从年龄来看4-5岁的孩子居多,这时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是自我意识差,或者想逗人玩,或者因好奇心强等。有的也属于有意攻击,例如,霸道、动武、恶作剧、吓唬人、嫉妒等。到了6-7岁,有攻击行为的人数又再次增加。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
-
孩子叛逆怎么办,4招帮你解决
陈荣
-
青岛胶南青少年励志学校(专业全寄宿封闭学校)
郑娟
-
学会倾听,快乐亲子沟通
智优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