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出国的理由是充分的,他希望远赴他乡,用美好的青春去学习一些东西,那无需旁人的游说,他自有坚持。
如若相反,他认为国外的机会还不如国内,或只是随大流跟风的话,那还是再考虑一下吧。
我在曾经的多次讲座互动中清晰地发现,很多家长实际上并未想清送孩子出国的理由。
我问不出我想要的答案,可从他们的回答中,我听出了两种心态:
一种是我不想让孩子参加高考,
另一种是出国好开眼界。
前者把留学当成了一条出逃之路,后者则混淆了留学与游学的概念。
此时大人和孩子不妨好好聊一聊,也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他到底想不想出国,原因何在?
如果孩子出国的理由是充分的,他希望远赴他乡,用美好的青春去学习一些东西。
那无需旁人的游说,他自有坚持。如若相反,他认为国外的机会还不如国内,或只是随大流跟风的话,那还是再三考虑下吧。
那么留学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以个人的经验和感受,略作分享。
国外拥有相对过剩的教育资源
美国大约有3000多所大学,但因为人数少,因而人均的教育资源较丰富。
此处所讲的教育资源并非单指实验室、教室等这些硬件设施,更有“教授对学生有更高的关注度”这些软件条件。
我现在不太敢去中国大学,哪怕是211、985的大学,只要对学生们稍作观察就会发现。
其实很多孩子现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从十几年来被大人们管着逼着去读书的状态,急速进入到一个没人管理的真空状态。
孩子们很多时候,他需要的不是一节一节的课,可能是一两位真心可以给他一些建议和方向的人生导师,而不单是学术的老师。
从这一点出发,国外的老师对学生个人的关注可能更多一些,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环境。
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我在美国的9年拿了两个硕士学历和一个教育学博士,但我觉得收获最多的,还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比如“同理心”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同情心和同理心很相近,却仍有不同。同情心,是一种怜悯,是有点居高临下的。
而同理心更显平等,它强调的是“换位思考”。
好比在高速上开车,你看见一位年过半百的环卫工人在捡垃圾,那时候你能够想象天有多热,路上有多危险。
说不定哪辆车就会撞到他,这种设身处地的想法会让你思考在公路上丢垃圾是错误的,进而影响到你的行为。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