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刷爆网络的云南14岁女孩服药自杀事件,再一次将校园霸凌现象赤裸裸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受害者刘某是宣威市海岱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在学校遭遇两名同学殴打和霸凌后,她在家中食蚰子药(磷化铝),经医院抢救无效,于10月12日上午6时许死亡。
从刘某的姐姐口中得知,妹妹今年14岁,生前正在上初二,国庆放假结束后,她一直不肯去学校,在母亲的逼问下,她说学校里有两个同学会打她。母亲在开学后第二天带妹妹去学校协商。“在学校也见过两个同学了,已经处理好了,我小妹也高高兴兴去上学了,才上了半天学,就开始厌学,再也不愿去上学了。”
翌日,母亲送妹妹去学校,妹妹一直说“不敢进这个学校”,厌学到了极致。没办法母亲又把妹妹带回了家。母亲因为生气出门,十分钟左右,妹妹便喝下农药,走上自杀之路。
霸凌者和受害者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吗?其实并没有。
然而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受害者身处地狱,从而导致的厌学是最直接的逃避方式。
因为说话声音小,就被骂“妓女”;
因为上厕所时间久,就被扯头发撞墙;
因为打激素而长胖,被霸凌了整个青春时代·····
父母什么样的行为,容易养成可能会受欺凌的孩子的呢?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1)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