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允许孩子说“不”
小朋友在一起玩,总有人会觊觎别人的玩具。这时,有的父母会跟自己的孩子说:“给他玩一会吧,,朋友都要一起分享的。”
孩子说“不”,父母可能还会好言相劝,强迫孩子答应分享。
错误的“分享”教育,对孩子却造成了一种伤害性的“暗示”:别人要玩你的东西,你不可以拒绝,不能说“不”。
新闻案件中的被欺凌的北海学霸,曾也和父母说过,自己在宿舍和同学不和睦,被欺负,可是,后来在她的语文书上还是看到这么一句话:“生活中,总有你看不惯的人,和看不惯你的人,要放宽心态去面对,这就是成长的目的。”
在她最需要支持和安慰的时候,父母却教育她“要放宽心态去面对”
这种消极的隐忍的方式,也为她后来多次被欺凌埋下了隐患。
因为霸凌者最喜欢这样忍气吞声的小孩了。
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
STEP:
控制是父母给孩子最苛刻的爱,忽略是父母给孩子最残忍的爱。
一个挺“独立”的女性朋友,在准备结婚前几天,她才给父母打电话说:“麻烦你们过来参加一下婚礼。”这是通知,不是商量。
在婚礼上,朋友的爸妈一次见到女婿,他们才知道两个人已经恋爱了五年,中间有很多故事和坎坷。可朋友对爸妈守口如瓶,从来没有说过。
为什么不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朋友说,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她被绊倒,还被别人踩了几脚,回来跟父母说,他们淡定地说:“没事就好。”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突然不搭理她了,回家她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却被批评说:“肯定是你不好。”
父母长期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是阻碍亲子沟通的一道屏障。
不会“告状”的孩子,恰恰成为霸凌者可钻的空子。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1)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