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扭打着的孩子,被妈妈拉开,并要求他们伸出手心,狠狠地一人打一下。弟弟哭了,而哥哥没有哭,他正恼羞成怒地瞪着妈妈。妈妈心中也满是怒气,生气地说;“你那什么眼神,错了能应该受罚。”
“是他惹我的,是他动手打我,我才还手的……”哥哥指着弟弟说道。
“我不想听任何解释,他打你,你就应该打他呜?你要知道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妈妈接着说。
“不,你偏心!我讨厌你!”说完,原本没有哭的哥哥开始放声大哭。接着,跑去房里拿他最喜欢的玩具,准备夺门而出。
“去哪里?”妈妈问。
“我要离家出走?不用你管,我讨厌你。”哥哥抽噎道。
被激怒的妈妈听到孩子说要离家出走,原因竟是讨厌自己,气愤地说:“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哼!”哥哥泪眼汪汪地走向大门,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妈妈跑去把他拉回来,并再一次责备他,使得亲子关系降到冰点。
智择优家庭教育专家孟老师
正值成长发育中的孩子们,年轻气盛,脾气大多暴躁、阴晴不定。当一个问题想不通时,很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方法来处理,也因此经常出现类似学生斗殴的情形。案例中的哥哥觉得“错”不在自己,妈妈却连他一起罚,感到很委屈。他说“讨庆妈妈”,其实是想让妈妈知道他没错,是一个好孩子。但是,这位妈妈并没有理解孩子的感受,反而更加责备他,违背了他想要的结果,于是孩子才动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但当事情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是否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呢?不见得。尽管孩子提出离家出走,但其实在他的内心,觉得妈妈一定会劝他,因为妈妈爱他,而他只是为刚才的事表达不满罢了,却没料到妈妈不仅没有意会过来,反而还说出“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种重创孩子心灵的话。而这时,他一定相当失望,认为妈妈不再爱他了,妈妈只爱弟弟,有了弟弟就不要他,进而开始怨恨弟弟的存在,引发亲子、兄弟间的危险关系。
反过来分析妈妈的反应,在她看来,儿子是不会走出家门的,所以她为了表示气愤而说出伤人的话。但当孩子真的跑出去,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把他拉回来。事实上,许多家庭都发生过类似的情景,两个孩子打打闹闹,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极其平常的事。身为父母,应该为这种情形提前做好教育准备与指导方针,像案例中的处理方式是不可取的。
除此之外,案例中的母亲还犯了一项很大的错误——不听孩子解释。有些时候,父母会认为孩子们的解释都是不对的,但这么做并不明智,父母可以听完孩子的解释以后再予以指导。假使上述母亲和孩子能进行理智的对话,或许效果将完全不一样。
国际著名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Dole Carnegie)在人际关系学中,提供了一个如何与人有效沟通的四种方法:
1、用心倾听时方的意见。
2、归纳对方谈话要点。
3、不妥直接批评。
4、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不仅适用于职场、生活上,即使和孩子沟通一样见效。父母首先应站在听众立场,听取孩子的意见;接着心平气和地跟孩子交流;对不能明白表示出来的意见,替他们进行补充说明。如此一来,既能使孩子仔细聆听父母讲话,同时也可赢得他们的认可与尊敬。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1)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