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罗罗索索地“叮嘱”,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理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扰情绪和行为。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表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遵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为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为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父母自已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想把自己的生活经脸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杭行为在所难免。反杭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习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于少年儿宜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