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每个孩子都有这段逆反期,孩子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祖辈对他们也只是进行生活上的照顾,没有合适的教育,难免会变得任性、反叛,这段儿童的逆反期便很难教导。
孩子的心声:
晓韵是一个女孩,从小父母出门打工,晓韵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晓韵的爷爷奶奶就很疼她,晓韵说什么就有什么,晓韵的父母更是对她百依百顺。晓韵在上小学的时候也一直很乖,在班里成绩还是前10名。可是,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她突然从“乖乖女”变成了“蛊惑女”,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说话脏字不断。更严重的是,老师反映:晓韵在寝室里抽烟,并且带男生回家过夜!老师和爷爷奶奶,都对晓韵几次三番地劝说,但是晓韵根本不听,继续我行我素。远在他方的爸爸妈妈也回家了好几次,来劝服晓韵“改那归正”,可是晓韵居然说出“你们要是再说我,我就离家出走,再也不回来了!”这种话。
智择优心理专家孟老师分析:
孩子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实和大多数孩子一样,都是因为从小家长太过宠爱,对孩子言听计从,孩子说一,家长不敢说二。孩子在家里过的是“老大”的生活。等孩子进入了学校,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还有很多本身就品行不良的孩子们,孩子在这种种的诱惑下,难免会与那些坏人坏事同流合污。祖辈和父母如果加以矫正,孩子由于小时候在家养成的“老大”个性,决不会听家长的劝告,反而会认为家长是在啰嗦,继而对家长产生敌意,变得更加反叛。
给您提个醒:
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对孩子的这段“逆反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帮助呢?这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多进行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实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注意做到以下6点:
1、不要因为在外地、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
2、要不时地打电话给孩子,不能只是对其生活状况再三询问,要关注孩子的心思。
3、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哆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4、当孩子向寄养家庭中的家长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他打个招呼避免孩子误解。
5、要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鼓励其多参如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充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6、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宜的形式,避免简单粗暴导致更深的隔阂;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说话。让孩子变得“听话”的良策是尊重子女,反之也会使子女尊重自己。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