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扶不扶》,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小品节目。扶不扶,将一直被大众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的社会话题搬上春晚舞台。小品里的误会最终解释清楚,结局皆大欢喜。而现实中往往有人因此付出沉重代价。
老人无端滑倒,最终溺亡
8月30日下午,河南省开封市,刚下过暴雨的街道马路积水,水已经没过了脚踝,但是不妨碍车辆驾驶。一名穿着深色上衣的老人驾驶着一辆电动车慢速前行,到路中央时,也许是马路湿滑,老人不慎跌倒,车子翻了,人也倒在地上,身子半浸在并不算深的积水中,可老人在水中挣扎不起。
就在老人倒地之后,路边的台阶上有多名路人目击,两名女士和一名男子见到立刻淌水过去查看,但他们也就看了一眼,不但没有伸手帮扶一把,反而急忙撤回路边。其中一名女士见状,拉扯其中男子示意上去救人,但无人愿意,推推搡搡,最终该名女士也离开了。在其后又有多辆汽车驶过老人身旁,却均视若无睹。就这样过了3分钟,溺水的老人已没了动静仰躺在水面上,被暴雨冲离了原位,这才有几名路人急忙过去将老人拖拉到路边,却发现老人已无呼吸与心跳。
“扶不扶”早成热门话题
这几年,社会上的新闻热点公共话题层出不穷,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扶不扶倒地老人居然也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就在今年8月发生的一件事更是将这个话题推向了高潮,四川达州3名在2013年因扶老人而被讹诈为撞到老人的孩子获得了5000元的“委屈奖”。
在小编的印象里,小的时候帮扶路边摔倒的老人、过马路的老人一直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帮扶老人却仿佛成为了“洪水猛兽”,令人望而却步,更有网友戏称“如果我有上亿资产,我一定会扶的,可惜我没有。”什么时候帮扶老人竟成了只有“土豪”才能做的事情?
“扶不扶”什么时候成了冒险行为?
扶不扶倒地老人一度受到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甚至成为了网络热搜词汇。马年的春晚借此事演了一出《扶不扶》的好戏,但这个话题多少有些沉重,到底是这个社会发展太快才导致一小部分人向钱看而不顾道德的倒打一耙?还是我们的老人都变坏了?发展到了如今要纠结于扶与不扶或是先拍照之类自保之后再扶?何其的讽刺!一旦有老人倒地,主动搀扶怕被讹,不去扶心里又过不去,这是现在年轻人最真实的矛盾和纠结,原本最简单不过的助人一把,现在却需要左右权衡,再三斟酌,实在是令人尴尬。
对于很多人来说,“扶不扶”已经不是纯粹的道德品质问题,它已经掺杂了利益考量,与“想不想扶”并没有多少关系,而是“敢不敢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扶不扶”并不能直接反映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为即便是最高社会道德水准,也无权要求人们不计得失的去“乐于助人”,否则势必会陷入自相矛盾的道德悖论之中。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看到摔倒在路边的老人,扶还是不扶?
负面效应加重了人们对“扶不扶”的恐惧感
“扶不扶”之所以成为一道难题,多少离不开近年来一些新闻的报道的负面效应,似乎做好事没了好报,有时还容易搭上一场官司。其实,与备受社会关注的“前车之鉴”相比,每天新闻报道的好人和善举还是要多得多,就拿扶倒地老人反被讹的事件来说,热心施救者被讹之后,还是有很多目击者站出来为其作证,这就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社会上善良和正义之心并不淡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如今的公安和司法部门处理此类事件的机制已日趋完善,用法律鼓励人们向善,这无疑也给了好心人更多的实际保护。
有人建议,加大对讹人者的惩罚力度,这是一个办法,但不是好的办法。扶不扶倒地的老人,更多的其实还是价值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事情,如果更多的人能够将心比心,而不是因为一些个案戴上了有色眼镜,答案自然就能很清楚了。
助人为乐应回归本来面目
好人好事永远是这个社会的主流,真心的希望扶一把摔倒在路边的老人这类“举手之劳”能够回归原本,而不是被当做正能量来宣传,也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这一类的法律来规范和保护好心的人。
如果你问我,现在看到路边摔倒的老人会去扶上一把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毫不犹豫。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结语:这个老人悲剧并非与你我无关,因为谁都不可能成为一座孤岛,如果不保护人们的善良,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多悲剧发生。遇见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大家都应该摒弃偏见伸出援手,互助互爱才能成就和谐社会。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2)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