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里还真有不要钱、不要物的!”山西省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就碰上了这么一件“奇事”。
岢岚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里扶贫工作会一开完,马晓明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赶往水峪贯乡娘娘庙村,与3家贫困户对接。
“认亲”却出了点意外——前两户都高兴地收下了,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了:“吃救济,饿断气。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
和部分“等、靠、要”的贫困户比起来,刘顺喜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
物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刘顺喜属于前者。我们相信,凭借勤劳的双手、不服输的志气以及一板一眼的奋斗计划,刘顺喜脱贫指日可待。
不可否认,现实中部分贫困户心存懒汉思想,一心只想戴上冬暖夏凉的“贫困帽”,刘顺喜给他们上了一课。
但事实上,刘顺喜不仅给部分“等、靠、要”的贫困户上了一课,更给广大扶贫干部上了生动一课。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是当前反复倡导和强调的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扶贫方略,但现实中部分扶贫干部依旧难以挣脱传统扶贫模式的窠臼。
或重物质轻精神,或“大水漫灌”,或“盆景式扶贫”等,收效不大。
比如这位副局长,一说到帮扶,首先想到的还是“总不能空着手”,带钱带物,当然这也没错。
但面对贫困户的拒绝,副局长惊讶之情溢于言表,当成了“奇事”,换言之,副局长压根就没想到贫困户中还存在贫而有志的现象。
想都没想到,或不敢想,怎么“扶志”?
现实中,一些扶贫干部常常感慨,最令人头痛的,不是资金、技术问题,也不是缺项目缺人才,而是那些扶不起的“阿斗”,甚至抱怨贫困户不知感恩。
言下之意,一些贫困户懒惰成性,只等别人来“输血”、“喂食”。应该说,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也恰恰说明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扶贫工作不到位,没有吃透扶贫方略的要义。
部分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传统扶贫模式和部分扶贫干部惯出来的。
在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的今天,扶贫干部要主动拿出啃硬骨头的勇气和行动,既要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更要在“扶志”、“扶智”、“精准”上下足功夫。
扶贫不能发牢骚,也不宜动辄惊诧。
贫而有志的刘顺喜教育了这位副局长,还有多少扶贫干部需要接受教育?但愿“当贫困户不光彩”不再成为新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