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择优择校平台
智择优课堂 亲子沟通之如何与叛逆孩子沟通

首页 > 教育热点 > 教育资讯 > 正文

台北高中生公园集体虐龟事件凸显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彭梓祺来源:原创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对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依旧十分淡薄。近年来,虐待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且这些始作俑者大多竟是我们的青少年。日前,剧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北市某所高中6名男中学生在北投区清江图书馆附近生态池抓龟,并用双脚狠踩龟壳,还拍照上传社群网站炫耀。这一集体虐待乌龟行为,疑是同校的同学看不下去了,主动向动物保护团体爆料,施虐学生遭人肉搜索身份曝光。

台北市动保处表示,未见乌龟死亡,学生都未满18岁,且无恶意,只要求学生上6小时生命教育课程,并参与志工服务。

校园内虐杀动物的现象频频出现,虐待动物也不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逐渐体现为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体现出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在社会上激起一次次的波澜,这都表示了对下一代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生命教育

不久前,清华大学发生校内虐杀动物事件,一只在校图书馆活了3年、被广大北大师生称之为“猫馆长”的一只猫,在7月的一个清晨发现被虐杀。此事一出,一时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

虐待动物的行为实际上是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重新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发泄一通。

虐待动物的事件屡屡发生,而这些不尊重生命的人却大多是我们的孩子。有些孩子是因为生活中的刺激太少,所以想在恶作剧中寻求刺激。有些孩子日益增加的自信心、好胜心得不到满足,就通过伤害小动物来获得心理安慰、平衡;精力特别充沛的孩子,剩余精力无处使用,而施加到小动物身上。而有的孩子受到了别的孩子的欺负或家长的压抑、批评、责骂,在强者面前无法施展自己,于是通过折磨小动物来表现自己的威力、发泄不满。不管是哪一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是大大有害的,家长们一定要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孩子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平等性,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保护生命。

如果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故事等生动形象的内容教育孩子,给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小动物的善良、可爱和可怜,讲述它们被野兽捕捉、吞食时的悲惨情景,借以引起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或爱护。年纪稍大的孩子,家长可以设定条件,让孩子自己饲养一些小动物,诸如金鱼、小鸡、小鸟、小兔、家蚕等,让孩子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小动物的成长,与这些小动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孩子就会逐步养成主动地关心动物,爱护小动物的习惯。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智择优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


智择优择校平台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六问家长

家长指南

求助流程

关于免费

关于保障

机构指南

认证基本条件

学校认证流程

学校认证协议

智择优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