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考试中面对试卷,不可能向任何人请教,只能独立思考问题。所以,要想让你的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在平时培养他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中美教育差异浅析
黄全愈博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小学教师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样的东西——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看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去看,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
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无从下笔。达琳不得不又把墙上那幅圣诞树揭开……
是的,达琳面对的这群小“绘画天才”,只能够模仿,不知道如何创造,不会独立思考:“快乐的节日”应该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应该放上什么景物、什么人?怎样安排画面的布局?
例子虽小,却非常有普遍性,指出了国内学生普遍存在的痼疾:不会独立思考!他们面对考试,总是尽可能多地做题,记住各种题型的解法和标准答案,而不是在用自己的脑子分析、思考。
智择优支招
国内的中学学习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所以家长应该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在高考中孩子是要自己独立面对的。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
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知识。家长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把一段时期学到的知识讲出来,要求是越通俗越简单越好。把课本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就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加深孩子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孩子对各种题型整理归纳。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做了一定题目的基础上,对题型分类整理,概括出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这种独立的思考,孩子再见到类似题型,就能够按部就班得出正确答案。
陪孩子讨论难题,按思考的点打分。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讨论难题,孩子只要想出了一个角度或者一个步骤,都给加分。这样做可以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题目,明白只要多思考一点,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让孩子编题目考父母。家长可以让孩子根据所学知识,编题目来考父母。编题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的过程。当孩子能在题目中设置各种圈套,家长就有理由相信,这些圈套在考试中再也难不倒自己的孩子了。
站在孩子一边。孩子的独立思考不符合标准答案,被老师判为错误时,父母应该站在孩子一边,大声夸奖孩子了不起,想得比老师都多。同时也要跟孩子讲清楚,我们既然要在考试中拿分,就得按照出题人的水平来做题。
在生活中,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在生活中,当孩子对父母说出了真实看法,无论是错是对,首先都要鼓励孩子能独立思考,如果想法不对,父母可以以平等的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由孩子来自行判断,切记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