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能使鬼推磨”是现实社会功利性的写照。
而如今,被称作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也卷入其中,部分高校存在严重的“有偿替课”现象。
今年上大二的山东某高校学生小王告诉智择优小编,替课很常见,谁都有有事的时候,不能去上课只能找人帮忙替课。
与其找熟人帮忙欠下一份人情,倒不如找不认识的同学“有偿替课”,二三十块钱就能解决问题。
难以想象,寒窗苦读数十载换来的学业竟如此不被珍惜。
然而,我们在责备当今大学生不珍惜学习时光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滋生了“有偿替课”现象的温床?
“上之无味,弃之丢分”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管理学博士张端鸿向智择优小编坦言。
出现替课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生需求、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他指出,教学管理一般情况下都会对学生出勤情况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只有保证出勤率,学生才能从高校教师那里获得基本分。
有些学生认为有些课“上之无味,弃之丢分”,想得学分又不想由于逃课而有所损失,由此就催生了“替课”产业链。
由此看来,不想上课又不想挂科,是很多人寻找“有偿替课”的初衷。
然而,学分并不是学生学业的全部。这一点,学生需要认识到,高校同样也要意识到。
“假如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符合学生的需求、市场需求。
缺了课就会导致思维、方法、技能、能力的缺失,进而对学生未来的职场竞争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学生自然就不会选择‘有偿替课’。”张端鸿对此提出。
他表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遵循“推拉”原理。
把学生留在课堂,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断改进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让学生不舍得逃课。
张端鸿也认为,小班化教学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不仅仅是为了创设一个“熟人课堂”,防范“有偿替课”现象。
更重要的是只有小班化的课堂才能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