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多数父母只知道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及智力发展,却忽视了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及为人处事的非智力的人格品质培养,那父母应该把对孩子的教育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
下面来看看生活中很多家长的做法吧。有一位中学生说道:“一上初一,放学回到家,除了做老师留下的大量的作业以外,还要完成爸爸布置的任务,每天50道数学题,30道语文题。到了初二又增加了30道物理题,初三又增加了20道化学题。”还有一个学生说道:“我上初中,就等于判了三年徒刑,家庭就是监狱,爸爸、妈妈就是看守,一回家就被软禁,放风的时间都很少。星期天我冒险越狱,玩了半天,回来爸爸拿皮带,妈妈拿扫帚,狠狠地打了我一顿。”
这里举的是两个中学生的例子,在生活中,其实那些小学生也是如此,负担并不比中学生轻多少。有个小男孩子八岁,上重点小学的实验班,考试九十分才算及格。有一次他数学得了八十九分,小屁股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星期日偷看《小朋友》杂志,奶奶看见了,劝道:“先做作业吧,你妈妈看见又要打你了!”这孩子竟说:“让她打死我吧,我本来就不想活了!”这位奶奶大吃一惊,心里想:“二十年代,在黑暗的旧社会,我每天走一二十里地去上学,下午回来吃点剩饭,都从来没有过“不想活了”的念头,可是,生长在幸福的二十一世纪,一个八岁的孩子,小小年纪竟说出这样的话,能不令人痛心吗?”
苏霍姆斯斯基说:“学习,本应带给孩子生活的快乐,求知的快乐,可是学习若对学生成为不安和可怕,那做父母的能心安理得吗?”然而许多家长却心安理得,因为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快乐不快乐,他们要的是实惠—孩子上大学、转户口等。可是这种教育方法,能培养孩子的“求知欲,爱提问题”的习惯吗?能使孩子“讲道德、有批判观念,直爽诚实”,“善于说理,更善于阅读、写作和满足同学的需要吗?”能使孩子“具有顽强的性格,具有向往伟大成就的毅力和志向吗?”能培养孩子“扎实果断,善于独处的优点吗?”
结论是,只有不懂家庭教育的父母才会以为家庭教育就是抓孩子的功课,只有不懂智育的人才会单纯抓智育。
当然,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必须注意的,功课也应予以辅导。但孩子是一个活人,影响他学习成绩的因素非常多。常识告诉我们,人不像机器,打开电门就能运转。人有个积极性问题。人若从心里不愿干某件事,威逼和利诱都是不顶事的。常识还告诉我们,孩子的头脑不是个口袋,父母往里装什么就有什么,不装什么就没什么。孩子一天天长大,会主动从周围获取很多信息,会形成许多习惯。这些东西,您以为和学习无关吗?一个孩子学会了吸烟,他就可能上课时想着吸烟的姿势,吸烟的地点,烟的来源,吸烟的伙伴,因而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质量降低。一个孩子家中父母老是打架,弄得他心情焦躁,这不可能不影响孩子的学习。一个孩子意志不坚强,办事缺乏坚持性,人家能集中精力听讲三十分钟,他却只能集中精力十五分钟,这当然更影响学习。可是这几件事从表面上看都与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许多家长就是因为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而把这些事忽略了,他们自以为抓住了主要的东西(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行),其实是抓住了次要的东西。
那么,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是孩子的性格。有一句谚语说:“行动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话说得很对。杰出人物之所以成为杰出人物,关键在于他们有良好的性格,有一些优秀的品质。家长不在培养这些优秀品质上下功夫,而拼命让孩子做题,实属南其辕而北其辙。如果父母真的打算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他就决不会只把孩子关在家里,使他成为做作业的机器和囚徒,因为很显然,用这种软禁的方式是培养不出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来的。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