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年了,许多孩子却轻松不起来。一份来自智择优的问卷调查显示,寒假中,众多家长打算让孩子报个培训班,觉得孩子报班才能提升成绩。约七成中小学生在这个寒假期间报了各种学习班,继续操练“语数外”,补课时长大多超过10天,而家长们为此的花费少说也要三五千元。小编采访了十几个的孩子,问他们的寒假心愿,绝大多数孩子希望寒假能和父母在一起,希望能有时间好好玩,而不是去补课。尽管小编也同意孩子做学科的辅导,可是还是要站在孩子和家长角度上对此发表点看法。希望能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于中小学生寒假“加班”的三角结构很有意思:各种课外教育机构能够因此获得不菲的利润,当然乐意;各位家长自觉没让孩子的假期“浪费”,心甘情愿掏钱,也很乐意;只有孩子不乐意,但是孩子不乐意没关系,他们没有话语权,就算有话语权,也没有决定权。在家长和教育机构“双赢”的合同里,不需要孩子的签名,尽管最后需要他们用自己的时间和快乐为这份契约买单。
家长们不会不知道,学习时间太长不但影响孩子的健康,也减少了孩子的快乐。选择去补习班,固然是有很多无奈的原因,比如学校的要求,比如孩子假期无人照看,等等。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在许多家长眼里,只有成绩才是“硬道理”,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升学乃至就业。因此,每次假期前的那张成绩单,便决定了这个假期里“比学赶超”的任务单。成绩好的要保持,遑论成绩差的,不来个触底反弹、绝地反击,那还了得?有这种想法打底,各种假期学习班一边背着舆论的压力,一边成了家长群体的主流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些现象,折射了家长的两种标准误区。
其一,家长对孩子学习成长的评价持“单一标准”。
今天的中国,强调“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因此批评唯GDP论。为什么在孩子成长问题上,我们又把眼光退回到一个狭隘、短视的境地呢?学习成绩不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片面的GDP吗?相反,孩子过得是不是健康快乐、能不能和老师同学友好相处、有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性格、体魄、习惯上的培养,不是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成长指标吗?
其二,家长对自己和孩子的假期持“双重标准”。
自己工作辛苦,需要以休假来调整身心状态,难道孩子就是永动机,可以马不停蹄学下去、学进去?但是,孩子的寒假愿望和快乐诉求,往往被忽略不计。这种“没道理”的道理,背后的代价问题值得深究。
小编总结
家长在寒假开始的时候,要充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要去继续学科的学习还是要好好休息调整下,要做好规划,具体做哪些事情,要明确化,让孩子充分享受到寒假实践。报班并非是孩子寒假提升成绩的唯一选择。通过上面的分析,寒假培训班只是一种资源,家长要想利用好这个资源,一定要弄懂实际的需要,让资源服务考生,而不是被动、形式的、盲目的选择。再漫长的寒假,如果这段时间不属于你,你注定会错过很多东西;再短暂的寒假, 你更好的利用,那么你会觉得它给你带了无比的充实。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