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安安静静的呆一会吗?”
“不能。”
一场动与静的聚餐
我尚未成家,这并不会影响到身边朋友结婚生子,所以我们每次聚会的队伍都在壮大,吾甚哀愁。
开年大家伙都在家,因此就有了一场烧烤聚餐。
老大带孩子,老三带老公,小四一家四口,在肯德基碰面后浩浩荡荡的赶往龙山,然后就是一场灾难。
老大孩子在洗菜的水龙头那块玩的不亦悦乎,袖子都弄湿了;小四家的孩子一会要荡秋千,一会跑我边上要学着串鸡翅。结果就是老大忙着教训孩子,小四家一人跟一个孩子跑前跑后,时不时能听到他们呵斥孩子安静一会的声音。
烧烤场地并不只有我们,还有其他家庭,大人在忙活的时候,小孩子不知啥时候就玩在一起了,一起捣乱。看着孩子捣乱,我们大人却只能你看我我看你尴尬的笑。
真奇妙,还是孩子的他们满世界的撒野,已经成年的我们却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探头探脑。
那个喜欢拍马屁的人
我大学学的新闻,有个专业课教授肩负着我们很多专业课,基本上每个学期都能见到,大家戏称老糖。
老糖过去是个老记者,被学校请回来的,专业能力很强,尤其是在新闻业务层面。但是也许是因为在社会上跑多了,身上缺了作为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气质,特别喜欢在学生面前讲“我这个师弟”、“我那个学生”的辉煌成就,都是负面的东西,也许在他自己看来是在朝我们展示社会的真实一面,但是在当年还是学生的我们看来,活生生就是一个牛皮大王,所以很多学生其实都不喜欢他。
班里有个女生,很优秀,经常拿一等奖学金的那种,却总是跟在老糖身后,问这问那,课堂上老糖提问举手回答问题特积极,然后同学中间就有人隐隐绰绰的说就是因为她喜欢拍老糖的马屁,所以才每次专业考试成绩都很高。
可是明明她学习很努力啊,是图书馆的常客,最后还考上了武大的硕士。
在中国文化中,似乎并不鼓励交际,甚至会明里暗里的去损那些善于社交的人,可是明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有一条: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
“抑动扬静”的中国特色教育
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像我一样,除了小学进校、初中入学、高中入学以及之后的文理分科,基本上上课的班级都是不会变动的,每天和同一群人在同一个教室上一样的课。更有意思的是,初中、高中阶段,每年教室都会往上面爬一层,甚至两层,美其名曰,高处更适合安心学习。于是在教室一坐一上午是常事。
我们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虽然一个学校一个年级有好几百人,可是除了同班同学,想要彼此认识并往来的机会很少。
在我印象中,那些一下课就到处串班的孩子将要承受的是来自教师甚至家长更多的批评。
这种中国特色式教育模式只有进入大学才会被改变,可是这个时候的小孩子已经长成大人,思维基本定型。
而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都有需要你离开自己的位置去主动和人交流的时候,可是一个不怎么和人交往的人怎么能够突然就变成一个善于社交的人?一个从小被灌输不能随便动的人怎么会喜欢从自己的圈子里走出来和人往来?
中国特色更是封建遗留
被要求“静”的现象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虽然大学的时候放松了很多,可在思想上的静却丝毫没有放松,从钓鱼岛事件那年的9月18日学校下通知组织全校学生自习就能看出来。
为什么“静”的人更招老师喜欢?
归根到底,因为“静”的人更容易被控制。中国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封建帝王为了更好的控制百姓,使天下人均变成他的奴隶,想尽办法让人静下来,所以出现了限制人身体动的各种形式的户籍制,所以控制人思想动的有了焚书坑儒、文字狱。
虽然封建制度已经被从形式上摧毁了,可是它的遗毒依然存在,甚至还将在未来更远的时间里继续产生影响。
对于教育中孩子动与静的问题,智择优孟老师总结道,很多家长通过智择优一对一求助反映孩子存在很多行为问题,实际上都是家长无法处理好自己要求的静与孩子所需要的动的关系,这才引起亲子关系的矛盾。在这场战役中,如果家长赢了,孩子将会变成教育的牺牲品,如果孩子赢了,家长将会恐慌孩子的失控。
你是哪种?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1)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