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己及人”,“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古代思想家的有关关爱他人的论述。
当前“关爱他人”是我们家庭教育中极为缺乏的一环,以至于一位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一位母亲通过对女儿的关爱教育,深深体会到了家长的又爱教育,对孩子爱心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孩子拥有爱心对其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
小莉是家中的独女,自小受到爷爷、奶奶、父母的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一个星期天,同事带了儿子来小莉家玩,一开始小莉很高兴,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就是有“共同 语言”,只一会儿的工夫女儿就搬出了她所有的“家当”一宝贝玩具,与弟弟一起玩。见孩子玩得那么开心,母亲便放心地与同事聊起了天儿,可是话没说几句,小莉气冲冲地跑来告状:“妈妈,亮亮抢我的金箍棒。”原来,两个孩子都想扮演孙悟空, 而家中唯一的一根玩具金箍棒被同亊的儿子亮亮紧紧地抱着。做母亲的劝说女儿让让小弟弟,可是小莉死活就是不买账,竟“哇哇"大哭起来,就这样两个孩子不欢而散,两家大人也尴尬万分。
事后,母亲严肃而平静地与小莉交谈,告诉她与小伙伴之所以玩得不开心的原因,还帮助她分析其中的道理,然而,女儿似懂非懂。于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小事引导女儿去关心、爱护别人:饲养宠物,激发孩子的爱心;有意地把各家的孩子组织起来,轮流举行聚会,使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了关爱他人,并获得他人的关爱,在相互关爱中感受到关心他人的快乐。这样,小莉渐渐地懂得了分享爱,也体会到了分享爱的快乐。
人的一生,从小到大,都受到他人的关爱。从小时候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到大了得到朋友、爱人的关爱,可谓是受尽了人间的“爱”。但为什么有些人不会关爱他人呢?爱人之心,本是人皆有之,只是由于后天教育不当,特别是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缺乏爱心教育,使有些人的“爱心”泯灭。
由于从小过度的宠爱,使孩子认为家长的付出与关爱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对父母不尊重、不关心;长大之后,他们必然对社会相当冷漠,对他人缺乏爱心,认为这个社会与他毫无关系,別人不值得自己去关爱,即使接受别人资助,也不知道感恩。反过来,对他人缺少爱心,得到的也必然是漠视的目光,必然被他人轻视。这就是有很多智商很高的人在家庭和事业上并不成功的原因。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关爱他人之心呢?
简单来说,就是两点:
一、父母要学会激发孩子关爱他人之情。
儿童最初的同情心 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闲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別人的关爱。对此,父母要有意识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比如:带着孩子在公共汽车上给他人座;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孤寡老人,帮助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
第二、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别人的,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这些是培养孩子善良品质的最好办法。同情和怜悯实质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难受扩大到别人身上的结果。经常让儿童把自已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景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儿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家长必须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关爱他人的揩模,使孩子有模仿的对象。
关爱他人是-种美德.也是一种社会品质,学会关心爱护别人,必然被别人所接受和容纳,必然能成为社会的合格一员。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