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一样的孩子问题,不一样的角度,就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
家长可能不知道 孩子通过网络满足正常的心理需求
当父母把网络形容成“魔鬼”的时候,可能会把“魔鬼”理解为一个面目狰狞而可怕的家伙。其实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魔鬼原是一个天使,只不过是一个堕落的天使,他有着天使一样的美丽,天使一样的可爱,他甚至比人自己更体贴人的心意。
-
网络抓住孩子心的三大法宝
身边太多太多,新闻也报告了太多太多的有关青少年网瘾带来的家庭问题。那么,到底一个本来作为生活娱乐的网络游戏,却成为孩子娱乐的全部。在其中,网络一步一步绑定我们孩子的心。
-
健康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是孩子抵御阔气的盾牌
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家庭是刚刚过了温饱关,却又在滋长着一股摆阔风,更是宠着孩子,让孩子也摆阔。孩子的摆阔行为体现在花钱、衣着、请吃请喝等多个方面,他们的摆阔行为让人瞠目结舌。
-
父母不要以物质作为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筹码
搞活经济就得遵循市场竞争机制,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和做家务的积极性,也依葫芦画瓢地引进经济杠杆法则,按质论价。这种做法能行吗?当然不!
-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父母需做表率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常常会伴随着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打破别人东西要赔偿、不记住老师布置的任务则会挨老师的批评、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会导致别人的不信任等。
-
攻击型的父母易培养出不能宽恕他人的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家长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竟争中的强者。但很多家长曲解竞争的含义,视谦让为无能的表现,怂恿孩子争强好胜,以牙还牙,使孩子充满了攻击性。研究表明,富于攻击性的父母更易培养出攻击性强的孩子。
-
培养孩子宽容待人的品格 妈妈需从自身做起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会在他日后的种种行为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家庭的环境、父母对他人的态度,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先来共同分享一下。
-
实践证明:无视紧张是孩子缓解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
考试紧张是一种情绪反应,当考生觉得考试情境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的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紧张的内心体验。它包括思维、生理、行为三种成分,而其中最核心的成分是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思维。
-
生活中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唠叨
在真实生活里,婚姻是女人的土地,关心与唠叨是肥料。女人从多话到唠叨,是一种自然的成长,也是维持女人安全感的一个微妙动力。在婚姻里,一个过度唠叨的女人是因为丈夫没耐性。为何没耐性?因为那个男人不够爱这个女人,或者是不知道要如何爱这个女人,使得她更加没有安全感。唠叨是一种自私,舒坦了自己,折磨了旁人,是个令人非常头痛的问题,却几乎成了女人的
-
父亲怒收键盘孩子产生报复心理 家长需反省
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成功欲望特别强烈,因为他们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寄予了太大的期望,这种过分的爱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这个时代为中国青少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