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一贯听话,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是乖宝贝,我们平时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来没让他在生活上烦心过,怎么会这样啊?”一对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找智择优教育找到心理专家孟老师。原来,孩子一直很乖,只要父母说的话,从来不敢不听。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孩子的成绩也很好,在父母和老师眼中,绝对是个好孩子。但是,到了六年级时,却不愿意上学了,把自已锁在房间内,不管家长怎么骂、怎么劝都不肯出来。孟老师和孩子单独交流后才知道,这么多年来,孩子一直活得很压抑,为了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而失去了自我。长期的压抑让他在与同学的争执中爆发了,他认为同学们都在背后说他坏话,大家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愿意去上学。经过诊断,孩子息了焦虑症。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当听到“你家孩子真听话”的赞杨时,都会很自豪。据智择优对一千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高达93%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做“听话”的孩子,却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空间、注重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家长是有绝对权威的,所以“听话”就是听父母的话,不管这“话”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普遍的积极意义,孩子都是没有辩驳和申诉的权利的。“听话”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的强权下,产生许多消极问题。
家长应该认识到,过于“听话”的孩子未必就一定是好孩子。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势必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灌输一种观念:大人的话、父母的话都是对的,老师的话都是对的。这就在相当的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限制了孩子质疑精神的发展。
试想,一个孩子处处、事事按照父母的话去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没有自己提问题的心理空间,没有表达自己看法的余地,这不是机器人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的言行是受别人支配的,这样的人能有创新人格吗?能有创新意识吗?能有创新能力吗?培养出的孩子很可能看着父母的眼色办事,看着老师的脸色办事,看着领导的意图办事。
当然,反对“听话”教育,并不是说要一概反对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而是说要通过孩子的理解和独立的思维,批判性地接受正确的话,而不能千篇一律地听话,不折不扣地听话。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