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逆反心理”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在所有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的专业术语中,这个词的使用即使不是最频繁的,也是最频繁的之一。
发明这个词的人可以死而瞑目了。
但是,这个词不是一个好词,因为它把冲突的原因和责任指向了冲突的一方。
这个词跟“造反心理”几乎是同一个意思。只有完全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才会认为造反者是不对的。
而事实却是,统治者做得太过分,人民才造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统治者是造反者的合谋者。
毛泽东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句话同样适合父母跟孩子的关系:
父母的控制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所以我们可以说,孩子的逆反心理,是跟父母的逆反心理成对出现的。
在一切冲突中,经常的情形是,冲突的一方把责任完全推给冲突的另一方。
孩子的逆反心理,几乎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发明的。随着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知识的增加,要求独立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
对于这种要求,经常的情况是父母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一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好得父母的条件就是:
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孩子的长大,都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
举个例子。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经常会把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看得比父母还重要。
同学老师说的话被认为是“圣旨”,而父母说的话却经常被当成耳边风。
健康的父母会为孩子这样做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社会化的表现。
而不健康的父母会认为,孩子吃里扒外、不知好歹。
于是就会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来制止孩子把自己“抛弃”的行为。
认为孩子“逆反”,就是推卸自己责任、给孩子戴帽子打压的具体表现。
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的许多言行,都会被看成是具有些许病理色彩的。
甚至那些正常的、创造性的、只有身处人生最灿烂的青春期阶段的人才会有的美丽言行,都会被身心正在走下坡路的成人视为逆反。
健康被当成疾病、创造力被视为谋反、成长的努力被看成背信弃义,大约没有比这样的误会更让人悲伤的事情了。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