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择优择校平台
智择优课堂 亲子沟通之如何与叛逆孩子沟通

首页 > 学能教育 > 兴趣培养 > 正文

杨振宁的成就源于引导 而非限制

黄松来源:原创

如果我们找到了隐藏在孩子身上的某一种特长,那么这只是向我们提供了孩子发展方向的一种极大可能。大多数孩子也确实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在与此相关的领域里取得成就。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过早地限定他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说:瞧,这个孩子有运动特长,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世界冠军。我们把他送到某体育学校去,其他的课程孩子根本不需要学,他只要学会如何拿冠军就可以了。

这里有一个兴趣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某一个方面有优势,也相对会在该个方面有兴趣,但这不是绝对的。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发现的特长,有可能并不是他人生发展的最终方向。在童年时期,孩子的心理并不是那么稳定,外界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一个诱因,引导他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太早限定他的发展方向。

正确的做法是,即便是发现了孩子的特长,我们也要尽量让他全面发展。在这点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父母是一个好榜样。

案例2.jpg

杨振宁6岁时,父亲杨武之学成归来,开始教儿子许多新的知识。他用大球和小球讲解大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情形;教授英文字母,也教杨振宁一些算数。广博的知识开启了杨振宁的视野,也大大增加了他的求知欲。因此,杨振宁上小学后,数学和国文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到9岁、10岁的时候,杨振宁的数学天赋渐渐显现出来,到11岁入初中时,这一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现,但杨武之对此处之淡然。

有一个暑假,杨振宁想让父亲教自己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当数学教授的父亲只是笑了笑,那一个暑假,杨振宁读了两个月的《孟子》。

杨武之的书架上,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书籍,杨振宁常常拿着翻看。但当时他的外文基础还不够,细节看不懂。他常捧着厚厚的书去找父亲,杨武之只是看着聪颖的儿子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偶尔也会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给他听。

杨振宁16岁了,该考大学了,杨武之这才不慌不忙地介绍儿子接触近代教学的精神,让儿子渐渐明白纯数学太虚,不够实用。杨振宁的目标转到化学上,但在准备入学时,他自修了高三的物理,发现物理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认为自己有学物理的气质,于是,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物理专业,而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他在物理上的成就铺平了道路。

杨振宁自己曾经给一名家长写道:“让你的孩子像正常孩子那样成长,不要过于急迫地施加压力学数学或是其他学科,因为人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这个年纪要让他在心理上、学习上平衡发展。”

从杨振宁的成长足迹看来,虽然他很小就显示了数学方面的优势智能,但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太早限定他的发展方向。杨振宁虽然从小表现出了过人的数学才能,但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选择的不是数学,而是最感兴趣的物理。杨振宁的例子表明,发现了孩子的特长之后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尽量让他全面发展,让他有一个更健全的人格

延伸阅读:

关注和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与孩子共成长 不做旁观者

父母关系对孩子兴趣异常的影响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智择优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


智择优择校平台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六问家长

家长指南

求助流程

关于免费

关于保障

机构指南

认证基本条件

学校认证流程

学校认证协议

智择优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