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立志当科学家的孩子不少,可真正成为科学家的却没几个。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了某种兴趣不一定就能坚持下来。一种爱好的养成往往是长期的磨炼的结果,除了孩子自己以外,老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一个监察、督促和诱导的作用。良驹若不驯服就会变成野马,好苗如不修整便横生枝叉。可见,老师和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可少的。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发现,孩子开学不久便巴不得快快放假,可真放假没多久,孩子又巴不得快开学。这正是因为长期的读书生涯使孩子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读书,不论什么书,只要有书读,心中就会安逸许多。如果孩子没有长期的学习生活,这样的兴趣就不会养成。
兴趣、乐趣、志趣是兴趣发展的三都曲。从兴趣到乐趣是一个关键期,从乐趣到志趣也是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里,老师、家长的督促,孩子自己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对某种事物的着迷总是从不着迷开始的。例如弹钢琴,儿童时期的训练可能是带有强制性的,就是有音乐天才的儿童也不会一开始就那么自觉地训练,但长期训练的结果会使他对钢琴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没有老师、家长的努力,过于任性和没长性的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浅尝辄止的人,是永远也培养不出真正浓厚兴趣的。
一般来说,在学习期间,每个同学都希望老师能够关心和重视自己,但并不希望老师“管”自己。但如果老师一点也不管,让同学们放任自流,这实际上对同学们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有一个高中生,他的语文成绩并不突出,但却比较喜欢文学。语文老师发现了他的这一特点,便有意识地培养他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常常在课堂上提问他。开始时他很烦,把老师的这种关心看成是变相管教,后来,他慢慢觉得老师的督促、表扬对他是一种帮助和鼓励,他对语文的兴趣愈加浓厚,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浓厚的文学功底为他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事例来看,这位同学的文学素养不能不说受益于老师的鼓励、督促和诱导。
玉不琢,不成器。对事物粗浅的兴趣往往不经过锤练,诱导和深化,就不可能转化为对事物的迷恋。就像一株小树,不经过修整、剪枝,怎么能长成参天大树呢?家长和老师就是园丁,没有园丁的“修整”、“剪枝”和“浇灌”,孩子是长不成“一株参天大树”的。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