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择优择校平台
智择优课堂 亲子沟通之如何与叛逆孩子沟通

首页 > 教育热点 > 教育资讯 > 正文

北大军训现“低头族”,青少年手机成瘾已成常态

彭梓祺来源:原创

2015年8月35日,北京大学2015届新生军训开幕式,对学生进行消防演练及体验活动,会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大一新生们整整齐齐的坐在一起,却无一不是低着头托着腮,他们在干嘛?原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手机,远远看去,还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手机病

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手机了。家长们要上班、谈生意,“机不离身”是一种需要,连带着孩子也越来越早的接触到了电子产品。上课时边听课边低头刷微博,同学聚餐时边吃饭边低头玩QQ,睡觉前低头玩PAD看视频,无聊时低头看看微信……这样的现象在如今的在校学生中普遍又随处可见,被形象地称为“低头族”。

手机病

孩子的思维模式还未完全成熟,用起电子产品来比成人更容易“上手”。两三岁的孩子摸几下手机就学会玩游戏、听歌,这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并非奇事。不少家长拿电视、iPad作“电子奶嘴”,代替与孩子的交流,家长自己是清闲了,却导致了孩子过早地依赖电子产品。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更容易产生颈痛、肩痛、腕部及手部不适等症状。孩子倘若过分沉迷网络手机,长远可能影响健康及发育。经常使用电子产品还容易让孩子的眼睛过度劳累,造成视力下降。孩子长时间呆在房间看电视、电脑等,减少了运动量,也减少了孩子户外活动时间,不利于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的健康发育。

手机病

至此,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依赖电子产品?小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才是最大的“助推器”。家长们都觉得电子产品似乎有一种“魔力”,在孩子闹情绪或不服管束时,家长只要拿出电子产品,就能很快的来稳住孩子。这么简单就能搞定哭闹,家长们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才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做到趋利避害呢?

手机病

(一)选择玩具替代,丰富游戏内容

孩子天性爱玩,依赖上了电子产品,那家长就可以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带孩子去挑选新玩具,或把之前的旧玩具变换个新玩法,等等。拿实物的玩具,给孩子多摸索多玩的时间,让孩子没时间去想电子产品。

手机病

(二)注重亲子关系,增强沟通交流

孩子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没多余的时间陪孩子,一味的将电子产品作为“电子保姆”,来代替自己陪孩子。因此,父母应该多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与孩子尽可能多地沟通和交流,让“电子保姆”退居二线。

给孩子买些色彩明亮、图文丰富的书籍;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画画,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这样利于培养孩子多方的兴趣和爱好,也可以在无形中拉近自己和孩子的距离。

手机病

(三)发挥榜样作用,做到以身作则

要想让孩子不再沉迷于手机电脑,家长们应当以身作则,如果家长自己都是抱着电子产品不放,孩子怎么可能脱离电子产品带来的诱惑呢?家长们应该有意的脱离电子产品,若是非必要着急使用,就等到孩子休息的时候再使用,平时就尽量不去触碰。长此以往,榜样的作用必会有效果。

(四)控制接触时间,使其慢慢“戒瘾”

孩子的自控能力很差,必须需要大人们给把关控制。因此,在电子产品的使用问题上,家长们可以通过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来帮助孩子。通过相关材料了解到,控制的时间应该限时在半小时以内为宜。

(五)鼓励户外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多让孩子接触实物,多陪孩子游戏玩耍,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观察四季的变化,亲近大自然,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转移其集中在电子产品上的注意力,在大自然中学到许多知识,进而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考能力和探索真实世界的热情,这些是电子产品所做不到的、无法比拟的。

电子化的步伐在一日一日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包围了,现如今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都成为了孩子们的玩具。毋庸置疑,电子产品对孩子休闲娱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假如孩子过度接触电子产品,则不仅会占据孩子大量的时间,严重的还会让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甚至“上瘾”。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家长要小心这把剑伤到孩子。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2) 赞一个

智择优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


智择优择校平台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六问家长

家长指南

求助流程

关于免费

关于保障

智择优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