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一、高二的我读书都并不用功,跨入了高三,蓦然间,才发现距离高考已不远了。渐渐地开始有了紧张的感觉,意识到自己该勒奋些了。但是,如何做起呢?那时候的我,意识中并不认为自己能够考上北大。虽然从小都是那么地向往北大,但是,我一直都觉得北大于我而言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我甚至和好友说如果能让我在北大呆着,我愿意做一个为它打扫卫生的清洁工。
我的那些茫然与浮躁不仅为父母所察觉,亦为我的班主任所发觉了。父母未给我任何压力,只是说:“能够考上大学固然是好,即使没有考上,只要你尽力了,都没有关系的。”而我的班主任却用他的话语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把目标定得高一些,你可以做到的!”时至
今日,我想起这两句话来,依然深怀感激之情。
现在想来,我便是从那时起开始安定、沉稳下来的。我利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总结学习的方法,制订作息的时间,规划各阶段的目标。
学习的方法,总体来说,方法的实质在于以勤奋为先。尤其是我们读文科的学生,记忆与背诵更显重要。只是,对具体的科目,不同的复习阶段应辅以不同的、适当的方法。
语文
语文是最依赖基础与积累的科目,要想在短期内获得提高,委实不容易。我从小爱读书,自认语文的基础还好,但是,我的词汇功底却并未长于他人。而且,对于语文中的阅读题,因其千变万化,亦难以做到次次拿高分。对此,我要求自己将一册到第六册语文课本上出现的所有生字及自己念不准或概念模糊的字、词全部抄录在语文笔记本上,并给每个字注上音,加上释义。这个工作看似繁重,但一旦做成,却收益甚多。不仅有利于高考,也令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做这个工作你没有必要一次完成。一天完成一到三课,效率就已经相当高了。一定要记住:不能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由少而多,效果自然会显露出来。对于阅读题的训练亦是如此。,不妨订一份《中学生阅读·高中版》或《语文报》,这两份刊物上都有水准很高的阅读题。那时候,我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做一篇文言文阅读题、一篇现代文阅读题,并且在做过之后,要求自己认真思索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以提高自己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我想一定有同学会问:那么语文的重头大戏——作文,该怎么办呢?好,我首先问你,字词关过了吗?句子、词法掌握得怎么样了?如果你告诉我这一切都不在话下,只是作文依然写不精彩,那么,我告诉你,问题可能在于你让太多的题目占据了你的时间,使得你头脑的想像力枯竭,敏锐度降低,更使你的阅读量大为减少!这可不行。我的原则是,不管有多忙多累,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你可以选择临睡前的那15分钟,也可以空出整个星期六的夜晚用来读书。在高三短短的一年中,强调靠“写”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有点不合实际。要想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还得依靠阅读。我记得,毛姆的《刀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等好书我都是在那时读完的,获益很大。
数学
与语文类似,数学也必须非常注重基础才行。但与语文不同的是,数学在短期内还是有望提高的。我并不赞成题海战术,但我也相信做题的效用,问题在于题目一定要精,要适量。要做到好的题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得到好的参考书,而且,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也是必不可少。因为,当我们自己无法搜集到好题目时,我们便不得不依赖于我们的老师来为我们提供题目,并为我们解疑、归纳。我的数学成绩不错,首先归功于我的数学老师;其次,在于方法得当:
1.我每天要求自己做完30道数学题(15道选择,10道填空,5道大题)。每一个星期对自己进行一次小测,每一个月一次大测。这是从量上对自己提的要求。我相信由少而多,必然能提高我的解题能力与速度。
2.专门准备一本错题、难题登记本。每次做完题或考完试,我总会将做错的题目登记下来,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将不同的原因分为二类:因粗心大意而错;因概念含混、模糊,公式记忆不准而错;因做不来而错的。我力求自己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并通过分类与归纳,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同时加以登记的还有难题,既包括未解出来的题目,也包括做出来的题目。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题目确实做过,可下次碰到,就是想不起解决的办法。这样的一本登记册实在是很有用的,你不妨也准备一本。
3.注重解题思路的积累与解题方法的总结。有许多题目其实并不难,但是要解出来却相当不容易,究其原因便在于解这类题目的思路或方法与平常的不同,有的需要从反面入手,有的需要换一个角度。这时,光做过还不够,你必须记住这种题型及其解题方法,理解、掌握并懂得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英语
我的英语成绩并不是很好,这里所写的仅供大家参考。我每天早上都会利用40分钟时间来读英语,而且要求自己每天做单项填空50个,阅读理解3篇,完形填空1篇及短文改错1篇,一个星期完成1篇书面表达。现在想来,我在英语学习上太偏重于做,而忽略了“看”和总结。虽然对于做错的题也会加以登记,但对干这些错题缺乏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因此,题目显得凌乱无序,复习时很难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大家应引以为鉴。
历史
谈起历史,我最怕历史的考试。因为,对于历史考试卷,我所做的考后分析量是五科中最大的。每次考完历史后,我首先根据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个类别对错题进行登记,计算出各个类别的失分情况。然后,在每一类别之下,计算出哪一知识点失分最多,由此推断出自己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据此对某些知识点在下一阶段进行重点复习。我自觉效果挺好的。
在我看来,学历史少不了两张图——世界历史地图与中国历史地图。在我房间的墙上,便贴着一张挺大的世界地图。当我记忆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的那一节内容时,我便会站在地图前,用红笔标出书中所提到的地名,从而记得更迅速、更准确。当然,若想把史实掌握得更好,更有序,还可以通过背诵目录来实现。我的历史老师要求我们一定要背诵目录和序言。事实也证明,这样做很有效,尤其有利于做多选题。
但是我们也要位得学历史并非仅是掌握史实而已,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史实串联起来,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找到事件的前因后果,弄清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整理。一般来说,在高三下学期,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按照政治史、经济史等来为古代史或按照耻辱史、抗争史等来为中国近现代史抽线,以便将散乱的史实联系起来。而我,却早在寒假里完成了这一工作。所以,当老师上复习课时,我便不必埋头作笔记,而能够气定神闲地思索这些事件发生的内在关系,从而更好地领悟老师的话语。换言之,我便准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总而言之,学历史既要勤于记,亦应勤于思。
政治
很多同学都不太喜欢政治。他们认为课本与现实相去甚远,课本变得太慢以至于僵化面保守,现实却变得太快而令人眼花又缭乱很难在现实与课本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但我却很喜欢政治这一门课。我想可能与我的政治老师极负责的教学态度有关。当然,政治本身的魅力也吸引着我。我不仅喜欢这个变化多端、风云突起的政治现实,亦喜欢课本中的各个原理,尤其是哲学课本。我看过的哲学著作不在少数,但总还是觉得高二时所学到的哲学道理更令我受益。
基于这个原因,我的政治一直学得不错,真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我也采取了一些方法:坚持看《人民日报》与《半月谈》,并剪贴于己有用的内容;接近高考时,自己在老师专题整理的基础上辅以平日的剪报,做了一个更大范围的整理,等等,这都是相当有利于提高论述水平、扩大解题视野与思路的。
目标
在学习中,目标很重要。一般而言,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方向。所以我给自己的每个阶段都定下了目标。以一次联考为一个阶段的终点,我要求自己每次联考分数应比上一次联考高出5分以上。因我一次联考已达600分,故所规定的提高幅度不是很大。当然最后一次的全国联考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便是考上北大。可以说,我已梦想成真!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