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实际上,能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如果面对难题不知从何下手,就肯定无法给出正确答案。而如果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就等于是迈出了解题的一步,只要继续往下走,就有机会把题目做对。
案例分析
在1994年江苏省中等农业学校招生考试中,作文题目是这样的:“1992年,中日两国草原探险夏令营中,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家长走了,只给孩子留下鼓励,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的路段将孩子拉上小车;日本人说,中国的下一代不是他们的对手。夏令营成了两国下一代人的一次较量。”
这样的作文题说了这么多的话,而真正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并不大。作文的走向都已经在题目中预先设计好了,无非是说,中国的家长忽视了对下一代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下一代将输在日本人手上……
只有一个学生对这篇作文题的比较方式产生疑问。他认为日本参加夏令营的同学和中国参加夏令营的同学,都不能代表全部。中国参加夏令营的往往是一些家庭条件较优越的城里孩子,怎么能代表中国全部呢?该同学的答案超出预先设计好的走向,命运可想而知。
孩子病了是否该回大本营睡觉?倒有这样一件真事:某个学生是全县统考一名。有一次,学校组织马拉松长跑,恰好这时,他患了病毒性感冒。班主任要他带病坚持参加比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全校学生树一个榜样。就这样,他坚持跑完全程。可是五天后,这个品学兼优的同学就离开了人世。
像这样有漏洞的题目,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因为语文有很大的模糊性,所谓标准化的试题其实并不标准。譬如按标准化电脑评分:答案是惟妙惟肖,就不许答栩栩如生;答案是协力同心,就不许答同心协力。令人遗憾的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却总是在成绩上受到惩罚,别的孩子看到了,就更加不敢有丝毫出格的想法。结果,只能培养出一批善于揣摩上意的孩子。
孩子们都是在日常学习中被培养造就的。日常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并不严谨的题目,如果提出了其中的问题,就不能得分。然而,高考的题目质量更高,更需要孩子积极地思考。如果以考大学作为学习的目的,孩子就必须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正因为大多数孩子不善于积极思考问题,所以,谁的思维更活跃、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谁在高考中就更有优势。
为了拉开分数差距,高考出题往往都有相当的难度。既然知识点就那么多,出题不能超纲、超出所学范围,那么难点就只能在于,要在看似容易的地方设置障碍,你以为很容易,结果一做就错。可以说,在大多数学生面前,高考中的难题都是陌生的,需要独立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才能找到答案。此外,当一个孩子善于发现问题,不仅能靠难题拉分,在容易的题目上,思维也会更加敏捷,答题速度会更快,准确率会更高。
每个孩子都在题海中挣扎,学习的效果和考试的成绩,实际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取决于临场发挥的状态和对题目的熟悉程度。在这条路上和别的孩子竞争,按照目前高考的录取比例,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与其这样,还不如转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智择优支招
怎样让孩子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呢?我们的建议是:
多问孩子为什么。在学习上,要多问孩子“为什么”,引导孩子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因后果,同时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爱思考、爱提问的习惯,更能够发现问题。
在家中设立发现奖。可以在家中设立发现奖,当孩子在教材上、导书上和试卷上发现值得疑问的地方,就给予奖励。这能鼓励孩子多思考,并为自己的发现高兴,当他遇到想不通的时候,就会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
尊重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问,无论问题有多幼稚,都不可以粗暴地批评或者冷嘲热讽。尊重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多提问。当孩子提问,父母要立刻给予鼓励,夸奖他肯动脑筋。这样,随着孩子提的问题越来越多,他的思考也会越来越全面,在考试中,也能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陪孩子一起找问题。对于孩子比较薄弱的科目,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学习,寻找其中的问题,留给孩子去找答案,当孩子能找到那些答案的时候,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还能帮孩子养成善于找问题的习惯。
在家里开展问题大赛。父母可以和孩子比赛,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能找到更多的问题。通过这种游戏的形式,可以让孩子对找问题的过程充满兴趣,并逐渐养成习惯,对知识也就不会满足于一知半解。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