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
-
父母需知孩子成绩很重要 但不是人生的全部
对于孩子,学习自然应当排在重要位置。以“分数”来定夺孩子优与劣的方式是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必然产物,虽然有些死板,可是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习的基本情况,所以,成绩无用论自然是不成立的。
-
父母要帮助男孩度过“初中适应期”
家庭教育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做出相应的变化。相较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来讲,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应该更注重于对其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这样才会令家庭教育具备可行性。
-
三类型父母的教养风格影响孩子的情商
今天,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中看到有关教养悲剧的报道。在激烈争论对与错的同时,父母们常常感到困惑:这些不幸的背后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父母为人并不差,教育孩子也很严格,怎么就会出现问题呢?就绝大多数情况而言,我从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甚至认为父母之爱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动力。然而每一位父母也非常需要反思,需要想一想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或者更
-
叛逆期孩子乱花钱与父母教育有关
当下生活中,喜欢胡乱花钱的孩子可是不少。“众星捧月”式的家庭环境、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使得这些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渐渐也让他们养成了胡乱花钱的习惯。当然,有的父母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却发现改变孩子的这种习惯非常困难,因此索性就由他们去了,这为孩子以后的不良消费习惯的养成埋下了隐患。
-
父母离异的孩子易产生补偿心理
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常常感到空虚,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犯性错误。
-
暗示与说理教育有何不同?
心理暗示突出的区别在于一个“暗”字。暗示往往是在家长自己也不知道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悄悄“溜进”孩子的意识里的。因此,应该说在有些场合下,暗示要比说服教育更有效。
-
不良家庭关系易伤害孩子的内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有不良问题的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往往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儿童心灵遭受创伤,严重的会使儿童精神偏异,危害终生。
-
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问题”?
有的儿童经常会出现一些敌对行为、挑衅行为、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纪律、逃学、逃夜、离家出走、欺骗、斗殴、偷窃、破坏公物、性攻击等。
-
怎样才算“好孩子”?
许多家长往往以为听话的乖孩子就是“好孩子”,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在所谓的乖孩子中,有的孩子往往会为了博得别人的欢心,有意地根据别人的要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按照别人的眼光来表现自己。
-
完美妈妈课堂:孩子做作业粗心老改不掉怎么办?
与细心的女孩相比,男孩进入青春期之后就变得更马虎。父母们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个小问题,如果不帮助男孩改掉这个习惯,将来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