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很多父亲为事业打拼,或出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孩子让妈妈带就行了,因此父亲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配角”、“龙套”甚者直接跑到了“幕后”。
由于性别特征、活动方式的不同,父亲教育的影响自然有别于母亲。因为母亲与孩子的交往主要围绕哺育、养育活动,更多地给予孩子温情、舒适感;父亲和子女的交往常涉及游戏和探索活动,会影响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品质培养等方面。
1、体格发育。
相对于母亲所使用语言交流来讲,父亲多通过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他们鼓励孩子走、跑、跳,支持他翻、转、踢......在孩子肌肉、骨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活动能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更能使其体验充满兴奋、新奇、快乐的历程。
2、智力发展。
孩子与父亲在一起时的操作、探索活动,能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继而激发孩子的动脑和创造意识,而这些又能促进其智力发育。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曾对17000名在1958年同一星期出生的婴儿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日后比同龄孩子聪明,并容易跻身高于父亲的社会阶层,这一优势在子女42岁前一直存在。
3、个性发展。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从母亲那里获得温柔、体贴、细致的关怀,而在父亲那里可以感受坚强、独立、果断等特点,这会让他的个性发展更为完善。
此外,相对于老人和年轻妈妈,爸爸往往更为理智,因此,在某些情境中也更能坚持“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从而为孩子的成长立下必要下的规矩。
4、情商发展。
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特点,比如3岁前.可以无优无虑地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撒娇,享受母亲带来的温暖、宽容、柔软、感性;3岁后,则需逐步建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需要父亲给予的力量、规则、意志力、理性等。
5、性别意识。
幼儿期是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父亲积极地与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认识有适当而灵活的理解。研究表明,如果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如看书、听故事、猜谜语等;如果女孩在5岁前失去父亲,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焦虑不安或者无所适从。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1)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