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
-
别用所谓的“爱”伤了孩子
初中生张晨最近非常苦恼:“我觉得家里每一个人都非常疼爱我,他们没有人不喜欢我。但我不明白,每次他们责骂我的时候,为什么用尽了最刻薄的、最冷酷的话来刺痛我呢?也许我这样说不合适,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我们许多家长都这样“爱”孩子。为什么他们非要这么个“爱“法呢? 如果你去问家长,他们会回答说:“孩子实在太过分了,怎么说都不管事!我实在是气极了
-
孩子不接受批评?试试这样做
在 家庭教育 中,我们经常能遇到子女不听从父母批评教育的现象。轻则不理不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重则和父母顶撞,故意气父母。为此,有些家长十分伤心,有的采取粗暴的打骂做法,有的则放弃教育,任其自流。这些都是消极的态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做父母的加孩学习,改善教育的方法,才能做到。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应讲究教育内容的正
-
您了解孩子吗?您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您走进过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您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吗? 您尝试过借鉴国外的教育方式吗? 中国的父母与国外的父母在教育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生活中,看看周围的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就会明白:中国的父母仍旧使用陈旧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仍旧 溺爱 ,在孩子该受到批评的时候却不够重视。下面来了解一下美国父母和中国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哪些差异
-
严格教育并不代表棍棒相加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溺爱过度,要么把“严”与“棍棒”划起了等号,认为严就是惩罚。有的父母奉行“不打不成才”的训诫,把“打”作为一种教育孩子和惩罚孩子的手段。 小川是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只有12岁。可父亲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让孩子学习。 一天下午,父亲让孩子在自己的单位复习功课。没有多久,调皮的小川
-
您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正确吗?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感觉到跟孩子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管父母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孩子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有时候,自己心急火燎地跟孩子讲一件重要的事情,孩子却无动于衷;甚至父母还没开口,孩子就嫌父母烦了。 实际上,原因就在于父母说话方式和方法让孩子觉得不舒服。 从方式上来说,许多父母总是有下面这些问题: 有些父母喜欢唠叨,明明是
-
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只会适得其反
近年来,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子女的成功是家庭的辉煌,子女的失败是家庭的悲哀。期望孩子成才已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期望即家长希望孩子达到什么目标的一种心理,它表现为家长对孩子成就的盼望,它会通过家长的语言、表情、举动传送给孩子;让孩子在家长的期待下明确目标,增强信心,以自己较为持久的努力和进取
-
离异了,别忽略孩子的感受
小霞的妈妈是个要强的女人,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对女儿要求非常严格,双休日安排学科辅导,不允许女儿和其他同学过多来往。女儿成绩退步,她就动手打女儿。久而久之,女儿对妈妈的高压政策产生 逆反心理 ,开始和妈妈顶嘴,拒绝参加辅导班,甚至吵着 离家出走 。 从这位母亲自身不幸的经历中,这样的单亲家长懂得知识改变命
-
暑假,别和孩子“较劲”
暑期,本该是一家人在一起休息娱乐的时间,反而“战争”不断,许多父母与孩子间磕磕碰碰,矛盾激化, 亲子关系 反而比平时更加紧张。 这是什么原因呢? 暑期,孩子脱离了学校的管理,生活变得没有规律,往往很难自觉地计划好学习和生活,有的孩子成天睡懒觉、看电视、上网、打游戏,要不就出去玩得不见踪影。而父母又总是过度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了他们需要放松
-
不要熄灭孩子学习的热情
学习是一个大概念,它囊括家庭的熏陶、游戏的引导、生活的启迪、等等。在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孩子在家里的学习。孩子天生就是爱学习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 从热爱到冷淡到厌倦,是人类对所有一层不变的事物自觉不自觉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直
-
孩子要的很简单,99%的父母都不知道
很多父母都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深有感触。虽然社会角色、生活价值观及生活方式有所差异。但是所承担的相同的家庭角色赋予了共同的亲子情感和家庭教育理念;那就是真切的爱心和教子成才的信心。然而,当我们的爱心和信心遭到损伤和动摇时,会让父母困惑、无奈、伤感、自责又烦恼。 当孩子与您顶嘴时,当发生矛盾时,您让他做什么、他硬是不做时;当孩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