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个把月,不仅考生的情绪容易波动,需要安慰,一直强作镇定,充任军师的家长们心里也是兴奋、紧张、烦躁、担心、焦虑五味杂揉,他们心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比考生还要多一些呢?心理医生从与陪孩子看心理门诊的家长交谈中,感觉到他们的焦虑程度比考生尤甚。一些家长忙于潜心研究营养菜谱,监视子女的各种小动作,对来访同学进行筛选,一心想使子女朝着他们事先所设定的目标前进。难怪有的考生反映:“父母烦死了”。一些由家长领着到心理咨询门诊就医的考生表现非常正常,并没有出现在一定场景下脸红、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现象。而且回答问题清晰明快,不具备心理病症的基本特征。
医生不得不开导这些没病找病的家长:别让好心产生负面效应。
家长要助考生一臂之力,不是没完没了的用“高考”两字缠着考生,而应不时督促考生去活动,或是共同做一些游戏,别过多做高考的“文章”,外界无形的压力对考生有害无益。
有些家长看到准备应试的孩子晚上10时左右入睡,就为子女“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夜半时分孩子还在用功,又担心第二天子女无足够的精力。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子女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校中放学早些让考生回家自习,家长又责怪老师不大尽职。家长这一系列的失衡心理,给考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复习干扰。家长到底该如何摆正角色的位置呢?这里提出两条建议:
一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考生。高考复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活动,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适当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给他们以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尚且如此,家庭更需提倡。因为考生在家中的复习,是紧张学习了一天、一周后的调整性、补充性学习,心理该是放松的,应根据体质状况、学习心态、知识优劣的自我感受程度而进行自主安排的。如家长横加干预,那子女的自主性学习权利将会被剥夺,家庭又变为进行学习控制的学校,其结果张弛无度。家长越帮,孩子越忙;忙而无序,忙中就会出错。
二是后勤服务要适度。子女迎考,家长做好后勤保证,这是每位做父母的都具有的服务意识,不要随意切断子女思路,使关心成为干扰。
延伸阅读: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智择优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本站从网络获取的内容、使用的图片、视频涉及侵权,请立即告知,必定立刻撤销删除。】
人看过(0) 赞一个

一站式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成长教育困惑。快速获取矫正青少年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线与资深教育导师一对一咨询,帮您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您可以用手机扫描左边二维码,关注「智择优」或者「zhizeu」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智择优精选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