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一样的孩子问题,不一样的角度,就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
小心考试后产生这3种消极情绪
考试结束,考生都会体验到高度紧张之后,身心解放的无比轻松与愉悦感。然而,从心理学角度讲,刚走下考场的考生们还沉浸在一种应激状态中,身心负荷仍比较重,若采取蒙头大睡或加倍补充营养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考生们在长期的苦读和冲刺后,若放松过度,很容易出现“考试后松弛症”,就像一条从前过度拉紧的橡皮圈突然松脱下来,消失了张力,会很长时间难以恢
-
孩子有无理要求?不妨试试先说“好”再说“不”
先说“好”,是让他知道你听了他的话再说“不”的时候,因为你的“好”,孩子也会相对乐于听你的话。
-
孩子蛮横无理 对人没礼貌怎么办?
许多父母指出,与其他4张“A”相比,不尊敬更能启动他们的“开关”,就这样,不尊敬导致父母情绪失控,同时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父母在情绪失控状态下做出的回应是无法保持一致性的,也难以按预先决定的规则和惩罚来执行。
-
你的孩子是否存在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
是否要把威胁着或尝试着自杀的孩子送进医院,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艰难的决定。这必须依据威胁或尝试的严重程度、以前是否有过这样的威胁或尝试(极其严重程度)、父母对保障孩子生命的义务,以及父母合作预防自杀的能力等。
-
孩子有暴力倾向 父母该怎么做?
孩子的暴力威胁必须与暴力行为区分开来,两者都必须迅速地加以处理,但处理的方式稍有不同。当出现暴力威胁时,心理老师必须教父母如何阻止使威胁上升为行为。如果真的出现了暴力行为,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勿需多说话。
-
你的孩子是否在校表现差 是否厌学和逃学?
许多父母都非常注重教育,如果孩子因打架或不用功而成绩不好,父母也会像对逃学一样地担心和沮丧。事实上,学校表现差会让父母感到非常愤怒,以致他们难以有效地管教孩子。因此,学校表现差与逃学的结果是一样的。
-
你的孩子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当青少年试图摆脱家庭环境中对他不利的事情时,往往会采取离家出走的方式。假如离家出走的怪圈能够被永久地打破的话,那么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
家长注意:孩子沉默寡言不好动有可能是“退缩儿童”
生活中,人们会用“乖”来形容一些孩子,他们容易管教,不争抢也不吵闹,让父母非常“省心”。智择优教育心理学专家杨达却提醒家长,对这样的“乖”孩子应多加注意,他们有可能是“退缩儿童”。
-
家校合作 让孩子不再厌学
当父母与校方商谈时,孩子必须等在外面,父母把写好的计划交给每一位在场的任课老师和教导处老师。如果让孩子看到父母与校方的意见不一致只会为他提供打败父母的枪支弹药。在讨论完了细节问题以后,再把孩子叫进房间。由父母向孩子宣读协议,解释每个人的角色,概述如何对他的行为进行监控。
-
家长陪读 善用自我意识阻止孩子逃学
如果做得好的话,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就是父母一方陪着孩子去上课。在生命发展的这个阶段,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在朋友面前表现得很“酷”,他们绝对不喜欢妈妈或爸爸每节课跟在后面坐在身边——尤其是妈妈蓬头垢面、爸爸粗鲁不堪地到学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