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一样的孩子问题,不一样的角度,就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
暴躁脾气也是青春期孩子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相处的大脾气,大多出于不被理解或者表达方式的被误解,学会倾听能帮助父母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
-
孩子脾气暴躁多在父母身上能找到影子
不用说不用做,父母在那里,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暴躁的孩子总有一个暴躁的父母躲在背后。
-
期待效应:鼓励能将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你想要你的孩子变成什么样子,那就朝那个方向鼓励他,期待效应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爸爸看手机》思考:行尸走肉的陪伴也是对孩子的伤害
陪孩子要有原则,要陪就全身心高质量,如果有事不能陪,那就和孩子讲清楚理由,获得孩子的理解,拒绝行尸走肉的陪行。
-
直面挫折:会输也是软实力
挫折是失意,但也是孩子成长的课堂,会输,于人生,也是种软实力。
-
孩子总是抱着手机不放?这也是教育的课堂
孩子玩手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能正面进行引导。
-
专家观点 家有考生爸妈难做
自女儿升人初三后,黄女士就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她觉得这段时间跟女儿说话很累,多问女儿几句吧,女儿嫌她烦;不问少问吧,女儿又觉得她不关心自己。
-
协议教育:平等基础上与孩子对话
协议式教育是基于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和谐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利于亲子关系建立。
-
德国教育反思:教育需要回归现实社会
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保护自己。让教育回归社会就是在教他们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