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一样的孩子问题,不一样的角度,就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
这4种做法对亲子关系的伤害较深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自我意识的成长,父母与子女避免不了“冲突”。父母认为孩子过于叛逆,不服从家长的权威,而孩子则要么与父母直接对抗,要么离家出走,让亲子关系更为紧张,进入恶性循环。家长们拿孩子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好寻求军事化训练学校的帮助。
-
独立思考这样来:恰当辅导孩子学习
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太勤于指导,学会分辨哪些地方需要放手,哪些是他能力达不到而需要帮助的。
-
这5种爸爸 毁掉孩子没商量
我们当然相信每一位父亲都是爱孩子的,但有这五种行为的爸爸,一定算不好爸爸。
-
青少年行为问题是转移家庭其他问题的表现
在一些情况下,青少年问题是有意或无意地试图转移家庭里更为严重的问题的表现,如父母婚姻冲突、抑郁症或滥用药物等等。如果父母和其他家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问题上,那么其他问题就不会被重视,这一理论很容易得到检验,因为随着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解决,其他问题就会马上冒出来。
-
问题青少年超前的思考能力
问题青少年似乎拥有超前两步思考的神奇能力,并总能打破哪怕设计得再周密的计划。吉姆·凯称这样的行为是“强化的社会感知”,或能够想象接下来那些步骤的数量和形式,并能够预期达到其理想的结果。
-
叛逆的孩子拥有决定气氛的控制权
青少年通常对争论的气氛和发展方向而不是所争论的问题本身更感兴趣,如果他们能决定气氛,那么就能使父母失去情绪控制,一且父亲或母亲情绪失控,规则和奖惩办法就会失效。这也导致青少年拥有他们的控制权。
-
家长错误地借用外在力量也是加剧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原因
当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一再持续甚至不断加剧的时侯,父母通常会向家庭以外求助以恢复自己的权威并帮助孩子,这些外在力量包括警察、司法系统、心理医生、药物治疗、精神科咨询等。
-
家庭关系中不适宜的权利阶层
有严重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在权力阶层方面往往比他们的父母更有权威。当父母要求一个问题育少年遵守某项规章制度的时候,这个孩子通常会以口头威胁甚至暴力行为的方式进行反抗以维持他自己的权威,目的在于通过打击、胁迫和制服父母而使自己能够为所欲为。这种权力与吸毒上瘾颇为相似,父母偶尔受孩子控制并不见得是坏事,但是,如果父母一直受到孩子的控制,那么这
-
青少年的行为以快乐原则为基础
青少年的行为是基于快乐原则,或者基于当时的良好感觉。这个过程可与抽烟或吃多脂肪的食物相比:即使这些习惯是有害的,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死亡,但人们依然会这样去做,因为他们从中可以获得即时的快乐和满足。同样,问题青少年也会从逃学出来与朋友共处中获得即时的愉悦,或者从自残行为中获得关注和权力。
-
3法则加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法制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与青少年缺乏法律常识有很大关系。少年犯罪不仅给家庭带来灾难,而且对社会危害较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孩子的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