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
-
愤怒容易让孩子失去理智
小圆动不动就爱发小脾气,只要稍不顺心,她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上课看课外书时书被没收了,她跟老师使性子,趴在课桌上哭个没完;同学不小心碰了她一下,她就会撅着嘴,站在一个地方生闷气,谁拉也不动。人人都把她当成班里的“不定时炸弹”,谁也不敢轻易招惹她。 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现在的孩子由于受家庭的宠爱较多
-
教孩子在竞争中学会双赢
林林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天邀请好朋友小雨来家里一起做作业,两人都是班里的尖子生,成绩不相上下,不过林林在数学上要与小雨强一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小雨有道数学题不会,就请教林林。林林看了看题,说自己也不会,让小雨明天去问老师。小雨走后,林林得意地告诉妈妈,说刚刚小雨问她的那道题其实他会做,但是害怕小雨考试的时候超过自己,便告诉他自己不
-
家长课堂:不能忽视的“一次”
小李是因为涉嫌盗窃被起诉,当警察问道他为什么偷东西,从什么时候开始偷摸行为时,小李吞吞吐吐地讲述了他的经历。 小李的妈妈是个普通工人,每天早上都起早上班。一个冬天的早晨,闹钟响了,妈妈还没有起床,小李听到后便翻身起来叫妈妈起来上班。妈妈翻了个身,对小李说:妈妈真不愿意起来啊,可是不去上班就没有工资。小李当时就想:如果不上班也能有钱那多
-
家长课堂: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现代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他们什么。导致孩子自制能力差,觉得想要什么,马上就可以得到。其实,家长可以用一种“延迟满足”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改正孩子这种 不良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孩子的合理的要求,除非急需,不一定要全都立刻满足,要延缓时间,让孩子等着,盼着。有些家长把孩子惯的要吃什么立刻就
-
网吧——警惕孩子虚拟的生活方式
孩子迷恋电视、录像、网吧、卡通画这类“图像”传媒,还有一个更大的害处是一般家长所忽略的——这种迷恋可能导致一种|“虚拟的生活方式”。当你看到一个胖墩墩的孩子像肉虫子一样躺在沙发上,嘴里嚼着零食,没完没了地看电视,或者在网吧彻夜打游戏的时候,你大致上可以判断,这孩子可能厌学,很可能缺乏动手能力,很可能“什么都明白”却“什么也干不了”,有
-
“画面轰炸”——注意孩子图像依赖
现在的孩子在精神方面常常“长不大”,除了家长的溺爱之外,还有永远看不完的“小人书”——电视和卡通画在溺爱他们。电视和卡通画对孩子的智商只有最低的要求,迷恋,于是,孩子 的智力自然无法提高,甚至还要降低。铺天盖地的图像毁坏了孩子的 思维能力 ,阻止他们跨入真正的文字阅读阶段。迷恋图画的孩子对没有图画,只有文字和公式的教科书会不习惯,会格外的
-
家长请别把奖励当贿赂
青少年在学习独立的过程中,父母需要训练他们懂得运用选择的权利,使他们学到“对的决定,好的选择”能够获得赞赏,但父母千万不可走快捷方式,误用物质或精神的益处,反而使孩子养成予取予求的坏习性。 激励性的奖赏要在事前说明清楚,让孩子知道他们必须完成某个程度的要求,才成够得到足够的奖赏,为的是激发孩子有学习动机,增强他们达成目的的兴趣,这方法
-
家长要让孩子信服尊敬,而不是让孩子怕你、躲你
过度害怕家长权威的儿女,会对父母隐瞒事实,背着家长做许多不好的事情,若家长只知严厉却无从了解孩子需要,会让孩子在谎言或惊怕中逃避管教,家长错失管教和规劝,有时会造成一生不可弥补的遗憾。许多家长最害怕的就是儿女发生意外,但很不幸的是,家长的沟通不良和教养模式却是将儿女推向意外的因素。 最近看过一份杂志,上面记载说,有62%游荡街头的未成年少
-
孩子爱骂人说脏话,家长应该这样做
本性天真的孩子,当受到外界的感人时,常常在模仿中沾染一些 不良习气 。列如骂人、说脏话。对此,父母不要简单的训斥,更不能纵容,适当的惩罚和耐心的说服是必须的纠正方法。 一个朋友说:“我那7岁的外甥,长得十分讨人喜欢,什么都好,就是嘴不干净,总喜欢骂人、说脏话。如果说他什么都不懂,那还情有可原。可是他什么都懂,是非观念清楚。你若问他:‘骂人
-
家长运用“心理换算”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
厌学的孩子大多都对学习感到“头疼”,他们厌倦书本,害怕作业和考试。在他们的心里常常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折磨和痛苦。为此,父母必须尽力帮助孩子改变这种对学习的痛苦印象。智择优教育厌学专家孟老师认为,父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