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一样的孩子问题,不一样的角度,就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
挫折和逆境滋生的逆反:“我真的不想再去上学了”
导读:生活中,挫折无所不在,逆境会随时出现。然而,孩子是脆弱的,在挫折,逆境中无能为力的时候,很容易因缺乏理智而走向逆反的极端。 这是一位初三女生的来信: 我是一名16岁的女学生。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生活应该是美好的,无忧无虑,一切都该充满着激情与希望。可如今的生活对我而言实在是太沉重,太没意思了。希望与幻想都离我而去。此刻,如果我在不能
-
孩子不想上学,也许是“上学恐惧症”惹的祸
“我孩子升入初二后不久,一上学就感到心慌,胸闷。我们带他到大医院,花了好几千块钱,各个器官都做了检查,没有躯体疾病,可他就是感到不舒服,只好让他在家休学。休学期间他的症状就没有了,可是一上学,就又开始心慌,胸闷,近一年来休学的时间多于上学的时间”。 我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最近得了个毛病:一上学就拉肚子。到医院给她按腹泻治疗,每天打吊针,
-
家长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
-
什么叫逆反心理?孩子跟父母对着干怎么办?
当孩子不再愿意将心里话向父母倾诉,而是买来带锁的日记本,把心中的想法和情感都记录在里面时。当孩子用一种与小时候迥异的眼神打量异性,当孩子对于身体的某些部分给予了比以前更多的关注时,当孩子常常莫名其妙地伤感.莫名其妙地焦躁,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并且逆反心理变得越来越强时,家长应该急识到孩子进入了青春期。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
-
该不该让孩子学会吃苦?家长必读
前段时间,小编无聊在家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了一则新闻,白发苍苍的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长大成人,儿子也争气地考上了大学,并且毕业后很快就找到了工作。这不是很好吗?有人要问了,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新闻里的这位年轻人在每一家公司都呆不到一个月,原因是要早起、要加班,太累了,受不了了。后来索性不去上班了,无业在家。 儿子已经两年没有出去工作赚钱了
-
国外的父母为何从不教孩子“孝顺”?
在现在的很多家庭中,经常可以听到父母教导孩子要孝顺。在学校里,老师总是告诉学生要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古诗文中提倡孝顺的语句更是不计其数。“你长大以后要孝顺爸爸妈妈哦!”“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你这么不乖,太伤我的心了!” 然而,国外的父母从不把“孝顺”两个字挂在嘴边,也不会对孩子说起生他养他的痛苦。国外有这样一句俗语——“父母对孩
-
上初一的孩子,家长该不该陪读?
朋友的孩子升初中一年级了,孩子的母亲正在考虑要不要放弃自己的工作,一心一意监督辅导孩子的功课学习。对于这种心理,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全职主妇更能专注于照顾家庭,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通常我们都忽略了,不论何种方法,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有很多工作能力强、在事业上大有前途的女性,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家庭而放弃事业,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结果却把
-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时,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1、不断唠叨式的教育 家长天天唠叨个没完,时时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在说,“你别光是玩”“你怎么还不赶快做功课”“快要考试了,你要好好用功,别又考砸了,惹我生气”。 孩子天天听着这些不断重复的话,味同嚼蜡。时间久了,不但毫无教育效果,而且形成一种不良的习惯——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根本听不进去。有的家长认为,这种不断地催促,不断重复的说教
-
家长自己没文化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报载,一个边远农村的哑巴妇女,收养了三个孤儿,经过她含辛茹苦的培养,孩子们努力学习,加上学校教师的教育,都考上了大学,走上成才之路。 报载,江西省一个村子,家长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尊师重教。十几年里,培养出大中专生100多人,有一部分已经成了高级人才。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应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克服盲目性和自卑感。
-
提高孩子智力只需要五步
智商问题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极其关心的问题,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过人?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家长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出发点很好,但不够科学。例如,不惜代价买营养品,买各种书等,而效果并不好。智商和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在这个问题上,智择优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专家杨达老师建议: 第一步, 要先和孩子一起,根据他的 兴趣 ,多看书,报纸,电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