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一样的孩子问题,不一样的角度,就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
对孩子的教育切忌“急功近利”
近年来,“小升初”、“初升高”、“大学预备班”甚至各个年级之间的衔接班取代了以往一枝独秀的“幼小衔接班”,各种衔接班今年尤其火爆,各大培训机构推出的衔接班格外受到家长的青睐。家长对衔接班是否急功近利,是否有利于孩子学习? 青睐衔接班:让孩子提前起跑 暑假,很多家长已经忙碌于孩子上衔接班的接接送送了,这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提前起跑很是满足,很多
-
“苦头”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某日,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吃力地抓着扶栏摇摇晃晃地站着,而她身边坐着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他正津津有味地嚼着口香糖。我实在忍不住,就对那少年说:“同学,把座位让给老人坐,好吗?”少年还没来得及回答,老太太就已经抢着说:“没关系,让他坐着,我是他姥姥。” 这使我想起媒体经常报道的,好多家长为了不让孩
-
来自单亲家庭青春期女孩的困惑
近日,智择优教育专家陈老师收到了一封信,来信者陈欢是一名女中学生,从小失去父亲,由姐姐资助上学,家里经济困难。 陈老师: 你好,因为我从小失去父亲,家里经济比较困难,是由姐姐资助上学的,因此我的压力比较大。上课时,总是想着钱怎么花。我尽量不去想,但做不到。当姐姐和姐夫吵架时,我总认为是因为我上学的事而吵。还有,我把亲情看得很重,有时把亲
-
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只会适得其反
近年来,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子女的成功是家庭的辉煌,子女的失败是家庭的悲哀。期望孩子成才已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期望即家长希望孩子达到什么目标的一种心理,它表现为家长对孩子成就的盼望,它会通过家长的语言、表情、举动传送给孩子;让孩子在家长的期待下明确目标,增强信心,以自己较为持久的努力和进取
-
留守孩子渴望的爱,只能翘首企盼吗?
最近,老师发现丫丫变了,常欺负其他同学,甚至还抢同学的东西。 老师询问丫丫原因时,她总是气呼呼地说:“我就是个坏孩子,我不听话,你快去告诉我爸爸妈妈呀!” 老师尝试着寻找她的闪光点,希望通过表扬、鼓励靠近她,了解她。一天午睡时,老师走到丫丫身旁,问她为什么最近怎么这么反常,常欺负同学,告诉她这样的行为很不好,还没等到老师把话说完,没想到丫
-
离异了,别忽略孩子的感受
小霞的妈妈是个要强的女人,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对女儿要求非常严格,双休日安排学科辅导,不允许女儿和其他同学过多来往。女儿成绩退步,她就动手打女儿。久而久之,女儿对妈妈的高压政策产生 逆反心理 ,开始和妈妈顶嘴,拒绝参加辅导班,甚至吵着 离家出走 。 从这位母亲自身不幸的经历中,这样的单亲家长懂得知识改变命
-
警惕孩子的“暑假焦虑症”
又到暑假了,孩子们一天一天地算着日子。暑假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放,没有功课的压力,没有老师的训导,没有同学间的攀比,也没有家长的催促。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痛痛快快地玩过夏天。 但是暑假一来到,孩子们便感到茫然,他们又面临着一种新的生活,他们不知如何度过这个漫长的假期。因为在上学期间父母把他们每天的起居饮食安排得好好的,他们只需照着做就行了。
-
暑假,别和孩子“较劲”
暑期,本该是一家人在一起休息娱乐的时间,反而“战争”不断,许多父母与孩子间磕磕碰碰,矛盾激化, 亲子关系 反而比平时更加紧张。 这是什么原因呢? 暑期,孩子脱离了学校的管理,生活变得没有规律,往往很难自觉地计划好学习和生活,有的孩子成天睡懒觉、看电视、上网、打游戏,要不就出去玩得不见踪影。而父母又总是过度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了他们需要放松
-
家长课堂:教育孩子不能以“罚”代“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棍棒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已为众多家长所不屑。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情境中,训斥、讥讽、罚跪等惩罚措施仍屡见不鲜。 家长惩罚孩子的良苦用心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专家的观点是,孩子从惩罚中学到的通常只是“下不为例”,一般无法学到“应该怎么做”,惩罚只能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发生,不能促进孩子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养成。而且,不少家长在实
-
不要熄灭孩子学习的热情
学习是一个大概念,它囊括家庭的熏陶、游戏的引导、生活的启迪、等等。在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孩子在家里的学习。孩子天生就是爱学习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 从热爱到冷淡到厌倦,是人类对所有一层不变的事物自觉不自觉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直